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
俄乌战争还没结束,中东战火尚未平息,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德国博物馆释放积极信号,法国工商界又高调示好,而强大的中国或许是欧洲的“唯一选择”。
先来说说一说德国,据德国媒体披露,近3年来,多家德国博物馆开展了对中国文物藏品的溯源行动,直指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非法掠夺。与此同时,在关于德国何时才能正式归还中国文物的讨论方面也“已经有了一个开始”。
就在近日,德国柏林的大型博物馆项目——洪堡论坛展出了一系列亚洲藏品,其中有不少标注着“非法转移至柏林”的中国珍品,比如说陶瓷、青铜器、画卷以及乐器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珍贵文物,历经沧桑,从紫禁城流散至柏林,从圆明园到洪堡论坛,最终成了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藏品。
据柏林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副馆长霍华德所述,展出的大部分藏品,是在1900年世纪之交来到柏林的,这位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中国藏品踪迹脉络的副馆长还当着媒体的面,讲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德国士兵和军官掠夺中国文物的故事,而这场肆无忌惮的掠夺,持续了整整1年的时间。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整船、整船被掠夺的中国珍品流向了欧洲,值得一提的是霍华德从五年前开始追寻中国藏品的踪迹脉络。此前,许多中国藏品都没有确切的来源信息,并因此被归类于“丢失”列表中。如今,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探查,霍华德已经能确定一些中国藏品的具体来源。
2021年底德国7家博物馆正式联合启动了“追踪义和团文物”的溯源项目,旨在追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掠夺的中国文物的去向,除了上述7家博物馆外,还有多家德国博物院和机构也在给予不同程度的协助。一场跨越时空的正义追寻,拉开大幕。
有分析认为是中国在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迅速崛起,让德国各大博物馆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中国的强大,让这些博物馆从过去的遮掩回避,转为主动面对历史罪责。而这无疑是中国崛起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财产尊重的一个有力体现。
与此同时,德国博物馆态度的转变,也让我们再次认清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只有祖国强大,才能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历史和文化的瑰宝“回家”。
另一边,我们再来说一说非常看好中国的法国经济界。
日前,中国商务部“投资中国”法国企业圆桌会在巴黎举行。数十家法国企业和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欧中投资协会等商协会参会,其中包括法国巴黎银行、赛诺菲、米其林、法国电力和道达尔。
会上法国工商界人士充分肯定了中国的发展前景,纷纷表示将继续投资中国。此外不少与会者直言希望本企业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他们之所以如此看重中国市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市场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数十年来,在华法国企业,已涵盖电力、汽车、通信、化工、医药等诸多领域。法国银行、保险、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分支机构,雪铁龙、家乐福、阿尔斯通、阿尔卡特等法国企业的名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据统计,从企业数量上看,法国是在华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在华拥有2000多家公司,员工总数已超过30万。还有一点值得指出,法国目前是欧盟成员中愿意以人民币作为双边经贸结算手段的代表。
正如前文所说,俄乌战争还没结束,中东战火尚未平息,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在不利的全球环境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且长期向好的趋势保持不变。而中国仍是全球发展的最大引擎,并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让全球投资者抓着中国不放。
其实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资金、人才和技术,而是缺少能让各类资金、人才和技术迸发活力的营商环境。而中国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也给了在华法国企业更大的信心。
还有一点很重要,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为两国促进相互投资、巩固伙伴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精明的法国企业,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良机。而在华法企,也正在用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深陷能源转型困境的欧洲。
俄乌冲突延宕至今,给长期依赖俄罗斯油气的欧洲国家带来愈发严重的能源危机。在此背景下,欧洲迫切希望实现能源转型,并且希望利用能源转型的机会促进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强大竞争力让欧洲一筹莫展。要知道,在绿色能源产业的全球舞台上,中国已然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当然欧洲各国也可以像美国那样,通过关税和补贴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对于经济实力明显下滑的欧洲国家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太高,且需耗费大量的时间。
思来想去,欧洲再次瞄准绿色再工业化,想要通过绿色再工业化将气候和经济目标结合起来,通过投资关键领域来促进工业结构的发展,以减少排放,但是欧洲想要打造“欧洲制造”的能源转型。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欧洲制造”的能源转型,将不如当前的模式有效,因为“欧洲制造”的能源转型,很贵且很费力。
要知道自2020年新冠疫情,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欧洲便陷入严重的能源危机。期间,绿色再工业化的概念,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
然而欧洲“下手”明显晚了。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补贴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生产,现在在该领域基本上可以说是“无国能及”。就以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为例,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已占世界市场的80%,价格比欧盟或美国生产的便宜至少一半。中国还主导着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生产的整个价值链,如此巨大的优势是“欧洲制造”可望而不可及的。
对于眼下的欧洲来说,选择继续进口“中国制造”,追求更快速、更廉价的能源转型,貌似是更明智的选择。然而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意味着会越来越依赖中国,但是又能怎样呢?欧洲可能已别无选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9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