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绝对不能算是个好年份,已有60多家寿险公司公布了2023年经营业绩,超过一半陷入亏损。对于亏损原因,大部分矛头都指向了“利差损”。
利差损问题几乎成为保险业人人需要面对的大课题。面对这一系统性问题,不管是大型保险公司还是中小保险公司都要去面对,到底是猛药去疴还是轻剂缓治,是目前摆在大部分保险公司的一道选择题。
文丨财经观察站
作者丨宁梦
重症还是小感冒?
利差损成了险企之殇。正如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所说,2023年资本市场的波动,给整个寿险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利差损风险的课程。这个课程就在于利率的杠杆作用、特别是对长期负债的杠杆作用,如果不能覆盖成本,产生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
何为利差损?它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预测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实际获得的投资收益,导致保险公司支付给保单持有人的利息或回报超过了其投资收益,从而产生亏损的情况,简单的说就是保险公司总投资收益率与总负债成本率之差。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家保险公司,它销售了一种长期的年金保险产品,承诺给购买者在10年后支付一笔预定金额的现金,该年金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为5%,即保险公司预计通过投资获得的年化收益率为5%。为了满足未来的支付义务,保险公司需要将收到的保费进行投资,以期获得收益。然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例如,由于经济衰退或央行降息,市场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下降到了3%。这导致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也降低到了3%,由于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预定的5%,保险公司在兑现承诺的年金支付时会面临利差损的问题。
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可概括为“三差”:死差(实际死亡率和预定死亡率之差)、费差(实际费用率和预定费用率之差)和利差(实际投资收益和预定利率之差)。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保险产品同质化等原因,保险公司的费差和死差被持续压缩,其利润依赖利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从2023年业绩来看,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2023年合计保险服务收入虽同比增长5.6%,但累计营业收入2.2万亿元,同比下降1.4%,合计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降27%。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成为拖累保险公司净利润下滑重要因素,利差损隐忧成不可承受之重。
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打破刚兑,而具备保底利率的保险产品却被贴上大大的“刚兑”标签。在规模至上的考核引导下,各家保险公司不惜打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甚至每次监管指导降低预定利率,有个别保险公司渠道都会借机提前 “炒停售”。
基于此,利差损的问题持续暴露并不断凸显出来,已经不单单个别保险公司暴露的小感冒,越发成为行业性的大问题。利差损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威胁寿险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最终可能导致破产并危及投保人利益。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投资端收益尚能覆盖高成本,但近年来利率快速下行、股市表现不佳叠加非标暴雷,利差损问题凸显出来并时时高悬头顶。利差这一让保险公司规模利润迅速扩张的美味珍馐,现在越来越像是一颗提早吞下的毒丸,可以说规模越大,潜在风险越高。
应对利差损,势在必行
就目前形势来说,利差损风险不能单单想着靠未来几年投资收益的改善来对冲,面对预期未来低利率水平的大环境,利差损风险的应对能力可能决定的不是保险公司未来成长的好与坏,而有可能更是生与死。利差损也绝不是个别公司的一场小感冒,未来他是否会成为保险业的“阿克琉斯之踵”考验着保险公司的应对之道。
虽然问题严峻,但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独有的,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先看看我们邻国,日本是本翻不烂的书,探索应对之道。
日本寿险公司在90年代也面临着严重的利差损问题,甚至造成了破产潮,特别是在2000年,东京生命、大和生命等公司接连出现了破产重组。
历史上来看,日本寿险市场规模曾一度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正在经历泡沫经济时期的末期,中小寿险公司激进地凭借高收益型寿险产品来吸引客户,以此扩大资产规模。如此激进扩张策略为九十年代后期的破产浪潮埋下了伏笔,这与国内目前的情况颇为相似。
应对利差损,日本的主要做法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产品由储蓄型向保障型转变,同时下调预定利率,缓解利差损压力。在资产端,通常都在利率下行初期增加长久期债券的配置,以锁定相对较高的收益,同时开启全球化进程,积极在海外市场开展收并购的同时,增加海外证券投资,拉长国内债券配置久期。在负债端,持续降低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保障型产品仍占主要部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降低了对利差的依赖,增加了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发挥了长期投资者的积极作用。
幸运的事,国内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先知先觉,并已经在调整策略,做逆周期管理。例如在近期的年报说明会中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认为“利差损风险不是新华保险一家的事,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课题和问题,新华保险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做得更好。”新华保险副总裁龚兴峰表示面对利差损,要走出差异化道路,在压降负债成本的同时,突出产品竞争能力、提高服务生态建设和加强以客户为中心建设。“要从长周期、穿透周期角度来看待寿险业务,对长期的投资收益水平、利润水平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加强长期主义理念的落地。”
部分专家也认为,中国保险市场应该回归保险本源,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在经营死差和费差上多下功夫。在做好保险业务的基础上,通过稳健投资对保险资产保值增值,避免承担过高风险。
保险业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传统的销售渠道以刚兑高收益率来卖产品,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快速退化。随着业务结构的转型,渠道队伍需要向高质量转型。投资端也要加强投研能力,追求提升投资收益率,及时把握可能影响长期利率走势产生的影响变化,采取动态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提升收益确定性。未来要通过创新产品降低了对利差的依赖,增加了盈利来源的多元化。
面对未来更趋复杂的宏观环境,保险公司特别是深陷利差损风险的部分险资需要猛药去疴,甚至是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过去单纯依靠降低价格、扩张规模、倒逼投资的竞争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保险公司需要回归本源,重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为客户打造保障基石。
知易行难,高息刚兑是我们到不了的远方。对于未来,保险公司需要具备极强的战略定力,直面利差损,积极转型势在必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8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