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对应的是礼不下庶人,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两句话,然而,这话里的意思,真的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吗?
有人会用前句来调侃,但是你可能误解了,即便是在古代,都不一定是你理解的那样。
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先来提一下著名的人物,战国的公孙鞅,因为其后被封于商,所以世人都叫他商鞅。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提到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知道后续的内容了。商鞅最有名的应该就是他当初的变法,然而具体过程却并不容易,即便有过进展,商鞅最后的结局依然不尽如人意。
可我想说的,不是他的结局,不是他的发迹,而是他在变法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当时守旧派不愿意改变,于是怂恿太子胡来,太子犯了错怎么办呢?
如果按照现代的眼光,王子与庶民同罪,该罚就罚呗,哪怕他是太子,为什么可以被放过?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视野下,太子和平民是不同的,所以怎么能够惩罚太子?
但是为了以儆效尤,总要推出一个人来吧?于是,太子太傅就被推了出来。这位老师也挺惨的,明明不是自己犯了错,明明是自己身份尊贵的学生犯了错,为何责任全要自己来摊?
很多老师应该庆幸自己生活的时代,别说不用替学生担责,哪怕是在课堂上教育训诫学生,都是被很多家长视为正当的权益。
可是太子的老师却为此受了劓刑,这可是酷刑,老师在此后8年都没出门!为什么老师不肯出门呢?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刑不上大夫”的背后诉求了,这也是古时候为何会有这样一种礼制的原因。
老师不过就是被人动了几下鼻子,至于闭门不出吗?可对古代人尤其是高官厚禄的那群人来说,重要的是什么?没错,当然是脸面。面子更是尊严的体现,像韩信受胯下之辱那样的事,太少了,因为少所以才出名。
为了维护尊严,所以那位老师不肯出门,直到他的学生继位。那么,这位老师在太子继位之后又做了什么,可以参考秦惠王登基后做的事。毕竟商鞅后来的结局,你我都知晓。
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很难,要改变一群人的思维也很难,但更难的,是看清时代洪流下生生不息的思潮,究竟是在保护谁。
刑不上大夫,有人说是为了保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毕竟刑罚都不落实给他们,难道还不是一种保障吗?可这刑罚的具体,不是指没有处罚,而是要求他们自罚,这种罚更像是在事前的一种提点,也是事后给他们留下的可贵尊严。
毕竟就连一个老师,都如此在乎脸面,更别提那时候其他阶层的人,所以,哪怕是为了维护这一份脸面,也不应该被当堂判罚,定夺者更不可以是庶民。
封建时代有很多价值观是让人摇头的,曾经有人为了留长辫不被剃深感荣耀,也有人觉得三寸金莲是美貌象征,人们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判断,受时代局限,因为人是当下的人,历史却是道车辙,你看得见过去,你知道有未来,但你能处于的位置,就只有当下。
有人觉得这不公平,但在那时候,文人尚有气节,胡来的人也终有惩罚,只不过处罚的模式,和一般庶民不一样。值得庆幸的是,时代进步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8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