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生
我们常说,一家企业创始人的格局,往往决定了这家企业能够走多远。华为能有现在的成就,和任正非当初的选择密不可分。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正在经历两个暴富神话,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票。当时就有人找到任正非,想让他带着刚创立不久的华为一起去赚快钱。
暴富的诱惑,不可谓不大,但任正非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在他看来,“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才最有前途。后来,他把公司大部分的利润都投进了产品研发,搞技术攻关。
三十年后,华为的成就已经是有目共睹,而任正非带领他的员工,也拿到了属于他们的财富。
就在几天前,4月2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官网发布了《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关于分配股利的公告》,华为又要向股东分红了,总金额约771亿元。
根据华为最新的财报,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华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一共是15万1796人。按这个人数计算,华为持股员工,每个人平均分红将达到50万元。
这是华为长期重视研发投入的回报,而更重要的是,华为仍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华为最新的财报。
01 1.11万亿,霸榜世界专利榜
3月29日,华为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从财报数据看,去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70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4%;净利润870亿元,同比增长144.4%。
其中,汽车BU增幅最大,达到128.1%,其次是云业务和终端业务,也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终端业务,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华为手机,同比增长17.3%,重新回归快速增长的轨道。
从财报看,华为的业务在经历几年外界的挤压后,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好。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生命力就是这么顽强。而华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重视研发密不可分。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华为研发投入为1647亿元,是销售收入的23.4%。过去十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了1.11万亿。
1.11万亿人民币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2023年北京、深圳两座超一线城市的财政收入总和,相当于5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营收总和,还相当于A股近5000家上市公司在2022年总利润的五分之一。
其实,华为公司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贡献,已经很难用数字来形容。华为自身对研发的执着,让人能够看到,这家科技公司对技术是有信仰的。
特别是近年来,华为遭到外界打压,但它仍然保持对研发的强力投入,甚至远超以往。越是被打压,就越要刻苦攻关,华为身上这股不服输的精神,让它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标杆。
从数据上看,2021年至2023年,华为这三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公司收入均超过20%,2023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总额排名居全球前五。
在研发人员的数量上,截至2023年12月31日,研发员工约11.4万名,占到了总员工数量的55%,一多半都是研发。
在成绩上,截至2023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4万件。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信息,华为2023年共申请6494件国际专利,连续7年保持全球第一。
在华为身后的是韩国三星,专利数为3924件,差距一目了然。
那么,也许有的读者就想问,华为投入上万亿的这些研发成果,都体现在了哪些方面呢?
02 对战美国十巨头,撑起中国智能时代
要了解华为的研发布局,就必须先知道一个部门,就是承载华为研发重任的“2012实验室”。
这个名字,是不是听起来有些神秘?据说,实验室的名字来自于任正非在观看《2012》电影后的畅想。他认为,未来信息爆炸会像数字洪水一样,华为要想在未来生存发展,就得构造自己的“诺亚方舟”。
其实,华为的“2012实验室”就是华为总的研究组织,像我们熟悉的华为中央研究院、中央硬件工程院、中央软件院、诺亚方舟实验室、海思半导体、研发能力中心等等,都是它的二级部门。
某种意义上,“2012实验室”并不是一个机构,而是华为所有研发力量的总称。而要系统了解华为的研发布局,就必须了解华为的“端、管、云”战略。
华为万亿研发投入的成绩单,主要体现在这个大战略的布局上。
首先说端,就是终端。手机是终端,手表、水表、电表、智能汽车、平板电脑、机器人、工业设备等等,都是智能时代的终端。终端是海量数据产生的源泉,在节点财经看来,这是物联网和智能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在这个领域,华为手机知名度最高,一度超越苹果、三星登顶全球出货量第一。即便受到打压,随着Mate60的横空出世,目前华为手机正在上演王者归来。
这里,节点财经想重点说一下近年来刚崛起的华为汽车业务。自从华为车BU从2019年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00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达到7000人。
正是有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做保障,才有余承东在台前自信满满的“遥遥领先”。目前,华为车BU业务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据余承东介绍,华为车BU今年大概率就可以扭亏为盈。在节点财经看来,“余大嘴”之所以能成功破局,核心因素还是研发,是华为不计一切代价的投入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才让华为在竞争激烈的造车新势力中杀出重围,成为特斯拉最强劲的对手。
终端后面,就是网络管道,主要就是指提供信息传输服务的通信网络,目前最受关注的就是5G和5.5G。华为是全球排名第一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而之所以能一路逆袭,靠的还是长期的研发投入。
目前,即便受到打压,华为的运营商业务2023年销售收入仍达到3620亿元。同赛道中,爱立信、诺基亚这样的国外老牌巨头仍然不是对手。
终端、管道之后,华为在云计算领域同样在快速发展。目前,在云计算领域,华为云继续保持中国大陆第二大云厂商的地位,市场份额达到19%。而且,2023年第四季度,华为云实现了23%的同比增长率。在整个2023年,华为云的收入增长17%。
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华为云早晚要挑战阿里云国内老大的位子。而在国际市场,甲骨文、思科也在密切关注华为云在技术领域的突破。
此外,从更细分的赛道上,华为的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盘古大模型、AI芯片等等,都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力。
如果用华为来对标美国高科技企业,你会发现,华为几乎等同于苹果、高通、英伟达、思科、谷歌、微软、特斯拉、甲骨文、OpenAl、伊顿等十家高科技公司所负责的业务。
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将华为视作其在全球市场的强劲对手。
华为凭一己之力,几乎串联起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信息产业链,而且是一条完全独立于美国的全球信息产业链。华为的成功,揭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同样具备巨大潜力,重新塑造了全球科技分工的版图。
但是,你能相信吗,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立国标杆的华为,当初只是一家做代理商的小公司。它真正的脱胎换骨,来自于任正非骨子里对研发的重视。
03 把自主研发刻进基因
可以说,重视研发,已经被任正非刻进了华为的基因。
成立之初,华为做的是代理销售小型程控交换机的生意,门槛不高,也就注定这条路走不远。为了华为的长远发展,任正非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搞自主研发,而且他根本没给自己留退路。
1991年,华为的HJD48小型模拟空分交换机研发成功,被邮电部评为国产同类产品质量可靠用户机。在这个基础上,华为又推出一系列自主研发的产品,填补市场空白。一年后,华为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亿元。
1993年初,华为在深圳蛇口一个小礼堂内举办年会,任正非站在一个由几张桌子拼起来的台子上说:“我们活下来了!”
随后,年近50岁的任正非泪流满面。
但是,就是在这场庆功会上,任正非还宣布,暂且不能把赚来的钱分给大家做奖金,而是再投入一款大型产品的研发。
任正非决心要从面向小单位的用户交换机开发,走向面向各级电信运营商的大型局用交换机研发。这种产品能够承载上万名用户使用,其研发消耗的成本与精力非常大,也给了任正非极大的压力。
后来,任正非告诉员工:如果这次研发不成功,“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但正是由于他对研发的坚持,华为最终正式进入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行列。
也是在这一时期,华为确立了一项影响未来的战略纲领,即将每年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后来这条被写入了《华为基本法》。而在中国的著名企业中,这样大手笔、高比例的长期投入,无人可及。
可以说,华为对自主研发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偏执狂的程度。
这里,节点财经总结了华为在研发上的几个特点:首先,华为有很强的团队组建能力,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其次,华为有很强的快速攻关能力,比如EMUI开发、HMS、鸿蒙系统等紧急攻关;第三,华为的研发能够聚焦,确定目标后,经常“杀鸡用牛刀”,集中兵力攻击一个缺口,搞中间突破。
其中,节点财经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华为的格局非常之大,并不受限于国家、民族,它面向全球招纳人才,甚至不计成本。哪里有优秀人才,华为就去哪里设置研发中心。
2000年,任正非看中了一个俄罗斯的数学天才,甚至开出200万美金的年薪。但是,俄罗斯小伙嫌中国离家乡太远,说什么也不去。任正非说:“嫌远啊?这好办。”
于是,华为专门花费上千万,在莫斯科建立了一座以他为中心的华为研究所。后来,这个俄罗斯小伙率队突破了2G到3G的算法,帮助华为一举反超爱立信,成功占领欧洲市场。
到了最近几年,华为因为对人才的重视,也没少登上热搜。
2019年,任正非发起成立“天才少年”项目,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吸引顶尖人才。这个项目因为能给应届生开出百万年薪,备受社会关注。
目前,无论是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还是在智能手机、自动驾驶、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华为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究其根本,华为对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执着,是华为在暴风骤雨中,屹立不倒的真正压舱石。华为的格局、勇气和坚持,值得所有科技企业关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