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岛概况
在大西洋的边缘,加勒比海的怀抱中,有一个形似"独角仙"的小岛,它就是海地岛。这个面积仅7.6万平方公里的岛屿,还不及中国重庆市的大小,却被一分为二,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海地和多米尼加。
海地岛东西长约650公里,南北宽约240公里。它坐落在加勒比海的北部,巍峨的山脉横贯岛屿,茂密的丛林点缀其间,碧蓝的海水环绕四周。这里终年温暖湿润,阳光明媚,宛如一个热带天堂。然而,这样一个小岛,竟然容纳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正如古语所云:"相见不如怀念,有缘千里来相会。"海地和多米尼加,虽然同岛而居,山水相连,但在人种、语言、风俗和发展水平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多米尼加主要是黑白混血和印欧混血人种,占总人口的75%,而黑人仅占11%。他们大多讲西班牙语,是典型的拉美国家。
反观海地,95%的居民都是非洲黑奴的后裔,讲着独特的克里奥尔语,这是一种融合了欧洲语言和非洲语言的混合语种。
远看两国,似乎都是椰林树影,白沙碧海,但走进人们的生活,你会发现一个是现代文明的都市,另一个却仿佛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多米尼加经济发达,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而海地却贫困落后,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多米尼加的富足生活
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多米尼加共和国,这个位于海地岛东半部的国家。多米尼加国土面积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万,首都圣多明各。自1844年独立以来,多米尼加的政局一直保持稳定,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安居才能乐业,稳定才能发展。"多米尼加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稳定中谋求进步。
多米尼加虽然是一个农业国,但其农业生产丰富多样,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够出口创汇。香蕉、蔗糖、咖啡、牛油果等多种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古人云:"粮食足,天下安。"多米尼加人民不仅吃饱穿暖,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除了农业,旅游业也是多米尼加的支柱产业。这里有着加勒比海最美的风光,碧海蓝天,椰林白沙,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多米尼加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如今,旅游业已经占到了多米尼加GDP的17%,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天似乎格外眷顾这片土地,不仅赐予了多米尼加丰饶的农业和秀美的风光,还在地下埋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里有着美洲最大的露天金矿,还盛产宝石、大理石等珍贵矿产。特别是多米尼加独有的蓝珀和国石海纹石,更是价值连城,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
海地的贫困困境
而就在多米尼加的身旁,却有一个饱受贫困和动荡折磨的国家——海地。这个国家虽然在1804年就摆脱了殖民统治,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但独立后的海地却陷入了无尽的混乱和困境。
根深蒂固的政治腐败和频繁的政变成为海地发展的最大绊脚石。那些肥头大耳的政客们不知民间疾苦,只知道不断榨取,年复一年,留给人民的只有赤贫和绝望。
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权利成了少数人的筹码,而责任却成了多数人的负担。
为了早日脱贫,海地民众不得不对大自然下了狠手。肆意砍伐,毁林种地,森林覆盖率由60%骤降至不足1%,满目疮痍。
殊不知,破坏生态的代价是惨痛的。土地变得贫瘠,农作物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人们终于意识到,竭泽而渔只会让鱼枯竿,毁林烧荒只会让土地披麻戴孝。
看天吃饭的海地人民,还要时刻提防自然灾害的侵袭。2010年的大地震和2016年的飓风"马修",都给这个脆弱的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满目疮痍中,民众只能在废墟中寻找活下去的希望。
可悲的是,活下去也成了一种奢望。80%的海地人生活在赤贫中,每天都在为温饱而发愁。
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让海地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千疮百孔。疾病肆虐,文盲遍地,人均寿命只有53岁。这里的孩子,甚至还没来得及识字,就已经被饥饿夺去了生命。
为了活命,海地不得不向国际社会伸出了援手。年复一年,源源不断的救援物资被运往海地,却大多落入了贪官污吏的腰包。
于是,悲剧一幕幕上演。饥民们煮土充饥,将泥土、盐和黄油混在一起,做成泥饼,咽下去聊以充饥。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饿得连尊严都可以吞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7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