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部长勒梅尔宣布,将支持法国国产太阳能电池板,以削弱中国光伏制造商在欧洲占据的主导地位。
法国为什么要剑指中国光伏?
中国光伏又该如何应对?
剑指中国光伏,法国财长勒梅尔称其为“太阳能作战计划”。
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补贴,扶持本国光伏产业。
法国企业Carbon SAS和HoloSolis SAS正在牵头投资22亿欧元建设两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
法国除了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外,还计划给予2亿欧元的税收减免。
法国在距离塞特港1.5公里的地中海部署海上光伏
二是设置门槛,阻扰中国光伏企业。
从今年年中开始,法国还将在屋顶光伏项目的政府招标中强化碳含量标准,并为小型地面光伏项目中使用“低碳”电池板增加激励奖励。
这是变相设置门槛,阻扰中国光伏产品进入法国市场。
其实,这并非欧盟第一次围堵中国光伏。
早在2013年,欧盟就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晶圆片和电池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并于2017年3月将这些措施延长了18个月,最终于2018年9月到期。
正解局注意到,这两年,围堵中国光伏的声音在欧盟又沉渣泛起。
去年10月,路透社报道称,欧盟计划动用补贴或“关税大棒”等工具,保护欧盟企业。
去年12月,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接受德媒“德国编辑部网络”(RND)采访时称,他计划通过提供国家补贴的方式,加强本国太阳能制造商的实力,并与中国制造商竞争。
哈贝克考察本国太阳能制造商
最后,因为内部分歧,这些计划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为何欧盟盯上了中国光伏?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光伏确实太强了。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光伏组件占全球的75%以上,电池片占80%左右的市场份额,硅片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95%以上。
全球经济体光伏产能对比
质优价廉的中国光伏产品,打得欧盟的竞争对手没有招架之力。
欧洲太阳能制造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太阳能电池板价格已从年初峰值时的约每瓦0.24欧元降至0.15欧元左右,而欧洲制造商的定价为0.30欧元。
欧盟企业毫无成本优势,不得不关停倒闭。
结果,欧盟90%以上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硅锭和硅片来自中国。
比如,位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太阳能发电厂于2022年投入使用,是欧洲最大的已投运光伏电站之一,该电厂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全部来自中国。
对中国光伏,欧盟是又爱又恨。
一方面,中国光伏产品价格低廉,大幅降低了光伏发电建设的成本,有利于帮助欧盟实现既定的清洁能源目标。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中国光伏确实挤压了欧盟光伏企业的生存空间。
这对于欧盟来说,无论是荣誉上还是利益上,都不大容易接受。
同时,因为光伏高度依赖中国,欧盟对供应链安全也生出了忧虑。
欧盟扶持本土光伏企业,也是希望能够与中国企业抢夺市场。
随着成本逐步降低,未来几年内,太阳能将成为最有竞争力的能源。
2023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水电。
根据预测,到2044年,光伏发电将占全球发电量的一半以上。
2021-2028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
世界各大经济体大都制定了颇为激进的光伏发展计划。
欧盟计划在2026年之前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实现翻番,达到预期的484GW。
沙特计划到2030年将达到40GW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印度预测,到2029~2030财年,将累计安装292.6GW的光伏系统。
广阔的市场前景,意味着机遇。
2023年,我国光伏主材(硅片、电池、组件)出口实现490.66亿美元,累计出口超过2000多亿美元。
欧盟企业也想来分一杯羹。
面对来势汹汹的围追堵截,中国光伏应该如何应对?
经验,往往是最好的答案。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
做大做强光伏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的事情,而是需要国家极强的战略定力和政府持续的扶持。
这一点,我们可以与德国对比。
在《德国刚刚抛弃核电,为何又担心过度依赖中国?》一文中,正解局介绍过,德国原本是光伏行业的先驱,既是光伏制造强国,也是光伏装机大国。
德国光伏装机量从2008年开始突飞猛进,却在2012年踩了急刹车,导致德国光伏企业大规模破产。
1992-2022年德国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量
经此灾难,德国光伏产业一蹶不振。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我们应该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支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持续科研攻关。
近20年前,我国多晶硅产量仅占全球的0.3%,95%以上需要进口。
到了202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全球的85%以上,并出口至世界各地。
2011-2024年中国多晶硅产量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我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
以光伏电池技术为例,从2014年开始,我国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已经累计打破世界纪录42次。
我国光伏领军企业隆基绿能,拥有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八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从2012年上市至今,累计投入超过220亿元研发费用。
在《日本2万亿豪赌太阳能新技术,能赶超中国吗?》一文中,正解局介绍了日本正全力研发第三代光伏电池技术——钙钛矿,希望在光伏产业上赶超中国。
其实,在钙钛矿赛道中,我国的进度更快。
正解局注意到,2023年11月3日,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最新认证报告显示,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创下了全球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
我国光伏企业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才能始终引领行业发展。
三是放大产业链优势。
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让我国光伏产业既有技术优势,也有规模优势,传导到产品端,就是价格优势。
上文提到过,从2013年到2018年,欧盟就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晶圆片和电池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期间,中国企业出口到欧洲的光伏电池、组件面临平均47.6%、最高67.9%的反倾销税率。
2011-2019年光伏各环节中国产量占全球比例变化
正解局观察到,欧盟这些举措,并没有阻止中国光伏产品占领欧洲市场。
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的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国低20%,比欧洲低35%。
这表明,只要我国放大供应链优势,就不怕欧洲的围追堵截。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全球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累计下降了80%。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制造带来的大规模和低成本。
问题来了,大规模、低成本是优势,但应该一味地追求大规模与低成本吗?
正所谓,过犹不及。
在正解局看来,比大规模、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持续。
就拿欧盟市场来说,中国光伏凭借大规模、低成本,占领了欧洲市场,却也引发了法国、德国的反感与担忧。
这种反感与担忧,会让中国光伏在欧洲市场变得不可持续。
在商言商,光伏本质上就是个生意。
中国企业要想在欧洲持续做生意,必须要学会分享利益。
避免被欧盟设卡阻挠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动跨过关卡,成为欧盟产业体系的一部分。
出海建厂,正在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共识。
以隆基绿能为例,从2015年开始,隆基绿能就积极布局亚太区域,先后建立马来西亚工厂、越南生产基地。
隆基绿能马来西亚双文丹组件工厂一期项目投产暨二期项目开工仪式
隆基绿能正在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作,在俄亥俄州建设一处5吉瓦(GW)光伏组件厂。
未来,隆基绿能还计划在德国建立第一家欧洲工厂。
如果计划顺利,这将是中国太阳能公司在欧洲设立的第一家工厂。
在海外建厂,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开展本土化运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主动规避贸易壁垒和潜在的政策风险。
同时,还能给所在国提供就业岗位,创造经济效益。
中国光伏应该勇敢出海,共赢的生意,才可持续。
回到国内市场,我们还要警惕产能过剩。
最近几年,产能过剩,成了悬在中国光伏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中国光伏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好产品卖出白菜价”。
过度地拼价格,不是“内卷”,而是“内耗”。
没有合理的利润,光伏企业只能降本求存,科技研发也将难以为继。
新疆的光伏基地
长此以往,我国光伏产业,可能在内耗与恶性竞争中受损。
有序竞争的生意,才可持续。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从工业硅、高纯硅材料、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辅材辅料、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培育了一批世界级的领先企业。
放眼全球,我国光伏产业的护城墙已高高筑起,几乎找不到对手。最大的敌人,可能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