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耶伦这边刚刚结束访华行程回国,德国总理肖尔茨也即将率队访华,两个大国接连访华,最引人注目的,依然还是经济问题。
正如《经济周刊》的评论那样:“中国对于德国经济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市场,两国需要在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德中两国及其企业的利益之间做好权衡。”
和美国不同,中德之间的贸易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影响还不是那么大,到今天为止,中国也依然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已经被墨西哥替代。
而这次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显然也是奔着沟通交流而去的。
就在肖尔茨访华前夕,德国自二战后首次向外派兵,首批部署在立陶宛的德国士兵,搭乘A400M军用运输机抵达维尔纽斯机场。
这是二战结束以来德国首次在海外永久性部署军队,预计到2027年底,德军在立陶宛基地的部署人数将达到5000人。
考虑到立陶宛的地理位置,这次德国海外部署军队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也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给欧洲带来了风险,因此欧盟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
冯德莱恩说:“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去风险,欧盟主席的这个词汇随即被德国和美国迅速采纳,这一表述也是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也开始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外长峰会声明的内容中。
从时间维度来看,应该是欧盟说服了美国采纳“去风险”一词,而不是继续使用美国最早提出的“脱钩”。
但最早用到“去风险”一词的,不是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早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就引述他谈到对我国产业链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
换言之,肖尔茨才是西方去风险和供应链多样化的“提出者”。
什么是去风险?
去风险是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对应到经贸问题上,正如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说法:“欧盟虽然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需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钩。”
随后,美国也开始采纳去风险这一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着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不会受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友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
而这,或许也是德国总理这次访华的主要原因,在去风险这一大背景之下,探讨双方的经贸合作,为双方设限。
整个欧盟的经贸转向,俄乌冲突当然是一个极大的风向标。
在此之前,整个欧盟对俄最大的依赖就是能源,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供应链联系,因此俄乌冲突让西方开始意识到,一旦庞大的供应链只交到我们手里,届时一旦发生不可预料的冲突,那么西方会整体陷入及其被动的地步。
因此,供应链去风险和多样化,也就成为了西方首要的战略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在供应链上对我们的依赖。
这是西方去风险化的战略背景。
对我们来说,我国制造业占据着我国全部劳动力的五分之一,西方一旦开始在供应链上有意识地去风险,那么首先影响到的就是我国数亿劳动力就业,其次就是GDP和外商投资。
去年我国外国直接投资30年来首次下滑,也表明了在西方去风险化的追求下,外资已经开始减少流入,这对当下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客观来说,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上,我们的确离不开西方,西方当然也离不开我们,因此不管是去风险还是供应链多样化,那都不是脱钩,也不能脱钩。
但这会是西方的缓兵之计吗?我们不得而知。
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
这一表态,就是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的主要内容。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不管我们如何回应,欧美在供应链上的去风险和多样化,几乎已成既定事实。
不过好消息是,德国工业对我国的依赖性丝毫未减,这次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随行经济代表团名额的抢手程度,已经达到德中经济关系黄金时期的水平。
而从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来看,在四个领域里,德国还是严重依赖我们。
德国经济研究所分析了那些在德国企业已经高度依赖我国领域的工业产品进口数据,虽然在2023年,这些产品的进口总价值有所下降,但是对我国高度依赖的产品类别数量仍然基本不变。
在化工产品方面,德国经济以来从我国进口,在高度依赖的200个产品类别中,有85个产品组来自化工领域。其次是电子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电脑配件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等。
此外,德国机械制造领域所需的一些原材料和矿物质也离不开我们,其中就包括前段时间大火的稀土。
但改变也已经在开始。
2022年至2023年期间,德国从我国的总进口量已经下降了近五分之一,预计到2025年,我们还将失去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这些都是西方供应链去风险和多样化的结果。
放眼全球供应链市场,替代者也四伏。
除了印度这个最大人口大国之外,菲律宾、越南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崛起,尤其是随着欧美供应链战略的转向,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投资和工厂搬迁到这些新兴市场,以替代我们的位置。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阻力和供应链上下游的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链转移的效果将会越来越明显,对我们来说,如何留住这些供应链,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肖尔茨提出“去风险”,大概率也是他反思后的结果,尤其是在2022年俄乌冲突之后,当初德国铁娘子力排众议建立俄罗斯到欧盟的天然气运输管道,现在这成了她被非议最多的一件往事。
肖尔茨作为铁娘子的继任者,自然也会反思过度依赖的后果,因此才会提出供应链需要去风险。
供应链为什么要去风险?
这恐怕是我们双方的本质分歧,也几乎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一旦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达成共识,那么供应链的去风险和多样化只会继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包括供给,都会越来越“全球化”,被印度、越南、菲律宾等新兴市场不断蚕食,而我们也很难找到除了欧美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具有强大消费力的市场。
放眼全球,欧美消费能力最强,在垄断高端技术例如半导体和芯片的同时,也依靠庞大的消费能力,让一批批新兴经济体开始迸发勃勃生机,这是双方共赢的结果。
但这个全球化贸易市场体系下,随着俄乌冲突打破了一切平衡和幻想,过去西方认为,双方密切的经贸往来可以降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俄乌冲突碎灭了这一点。
但本质上,这还是双方价值观上的分歧和不同。
过去市场全球化,大家安安逸逸做生意,有钱赚,大的原则性分歧可以放到一边,但眼下一切都实际发生的时候,战略上的转向已经避无可避。
这是一个挑战大于机遇的全球化时代,这是一个战略上彻底转向的全球化时代,当安全替代市场开始全球化贸易的时候,共同的理念就变得比什么还重要。
对肖尔茨来说,这次访华,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end.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7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