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争成为解决争端的手段之后,士兵也成为各族群、国家的必需品。古往今来虽然征兵的方法、制度一直演化,但其内核基本未变 – 强制。只是这个“强制”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单方面压榨或者付出。
商周时期各国、诸侯的君主会将所辖土地分封、分配予一些人使用,这些人被称为“国人”(类似拥有投票权的古罗马公民,属于上层阶级)。君主要参与战争时,征兵并不针对所有人,而是只征召拥有一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国人”。
由于接受了君主分享的土地利益,所以国人也需以服从强征作为交换。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权力成为从征的前置条件,各国处于下层的平民,即“野人”,是没有资格被征兵的(或者说没有资格直接分享君主的土地利益)。
至春秋后期,原有的君主分封制趋于瓦解,导致“国人”规模大幅度缩减,再加上战争烈度的上升。为了适应新的战争需要,各诸侯国也不得不将征兵范围扩大至全体国民。
但没有足够“回报”就不会有足够的“付出”,即“夫陈善田利宅,所以厉战士也”。为了在残酷的争斗中获胜,这一时期的征兵虽然仍是强制,但国君们一样得拿出利益来交换。
各诸侯国均推出“军功封爵制”,以财富、阶层地位,换取平民响应征召并在战场上死战。例如长平之战后期,秦昭襄王极限强征国民“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也没有忘记先给甜头“赐民爵各一级”。
秦汉之后的大一统,也让军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皇朝常备一定规模的军队,以震慑、征讨四海不臣。常备军队的规模出现,让征兵有了新的变化,职业化的“世兵”开始成为战场主角。
因为将自己以及后人的人生都打包卖给了皇朝,所以这些士兵对应的也向皇朝索要更为丰厚的利益,如赋税减免、土地赏赐、阶级提升、更大的战争利益分配权等等。而且当皇朝不能满足时,他们甚至会站到对立面。
贞观十九年六月,唐太宗率军围攻高句丽白岩城,克城后皇帝却和军队发生了矛盾。唐军士兵们希望屠城劫掠,李世民不同意。本应一言九鼎的皇帝这次并未震慑住自己的士兵,那些府兵们(李世勣带的头)拿着刀枪找皇帝谈判,最后李世民不得不自掏腰包赎买了白岩城。
为了获取这些职业军人的支持和战斗力,各朝代大多也尽其所能的给予利益。
到了唐玄宗时期,很多唐初的府兵家庭已演化为坐拥上千亩土地的大地主。金国的猛安谋克、蒙元的怯薛们,不仅有大量经济利益,还直接参与朝廷的权力分配。而大清的八旗,更是笑称“家祖入关时就替我们这些后人把活干完了”。
在古代社会制度、环境下,底层平民想实现财富、地位的阶级跨越,无异于登天。因此有丰厚回报的强征入伍,对于平民来说,是不是强征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资格被“强征”。
因为有资格入伍就意味可以获取丰厚利益,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甚至能直接逆转自己以及后人的命运。
在阅读《木兰辞》感慨强征的残酷时,不要忘了木兰代父从征前,是可以自掏腰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这不是古代普通平民有能力负担的。而还家前享受“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的待遇,更是当时绝大部分普通民众可望而不可求的。木兰一家其实早已通过被“强征”,实现了阶级跨越。
只是这种看似双赢的利益交换关系非常脆弱,当皇朝不再向被征召的士兵提供相应待遇时,强征就会演变民众深恶痛绝的白嫖 -- “拉壮丁”。此时的士兵们也会选择放弃和“躺平”,即军队战斗力的直线垮塌。那么皇朝为什么要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呢?
第一种情况是皇朝陷入动荡,朝廷为保命最后一博时已无暇顾虑后续影响。
例如唐廷为在“安史之乱”中求生,不顾一切的榨取臣民的价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即便家中男丁死绝,老妇也要被送上战场提供劳力。
第二种情况是征服者对被征服族群的血腥压榨。
最典型的就是“签军”,从被征服族群中无条件强抽人丁做战场劳力,甚至是一次性炮灰。南北朝时东魏将领刘贵的千古名句“一钱汉,随之死”,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直白说明,拉来的壮丁只是开路填沟的耗材。
第三种情况是皇朝财政窘迫并封死了军功通道。
明朝军户虽然开局朝廷分配土地,但因世袭的圈定以及朝廷对贪腐的不加约束。从永乐朝军户们不仅开始大量失去土地,沦为将领、勋贵的奴工,也频繁的被朝廷拖欠军饷至生活不保。
另一方面明朝“重文抑武”,朝廷也刻意割裂军功与皇朝阶级、权力之间的关联,导致军人的上升渠道重新缩窄至普通平民的水平(科举)。
那么此时“应征从军”还有什么意义,又为什么而卖命呢?为维护皇帝和皇朝压榨自己的权力而肝脑涂地么?这也是原本拉跨的明军,转投后金之后就战斗力飙升的根本原因。
也不要笑话明朝军人,他们的“前辈”蒙古军户和他们没什么区别。元末大量蒙古人投身朱元璋麾下并高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因为从元朝中期开始大量蒙古军户们就得卖儿、卖妻,甚至自卖为奴才能存活下去。
不是他们堕落了,是当初强征他们的皇朝先放弃了脸面。最能区别“征兵”和“拉壮丁”之间不同的事例,是隋炀帝远征高句丽。
隋朝的远征军由朝廷府兵和皇朝强拉过来的壮丁两部分组成。在远征军溃败之前,府兵们可谓是旗甲鲜亮、耀武扬威并一路饮酒高歌。而辅兵和负责后勤的壮丁,还未到辽东就已“死者相枕、臭秽盈路”了。
综上可知,征兵的重点不在于是否“强制”,而在于付出和回报是否对等。
时至今日,强制征兵依然是各国征召军队的主流,只是绝大部分国家不再像古代皇朝那样以经济利益、特权阶级地位为交换了,而是拿出了更有价值的东西。
国家和公民之间以契约和法理绑定各自的权力和义务,公民以纳税、兵役等为义务,向国家交换安全保障、社会福利、教育、平等、自由等权力。更据约束力的付出和更有价值的获取,让国家和军队之间均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自然相对古代军队战斗力也有了跃迁。
附录:
一些朋友认为相对于古代军队,现代军队的战斗力优势更多来自于技术兵器(枪、炮等),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近代的诸多战例证明,近现代军队换冷兵器肉搏,一样吊打古代军队。而古代军队即便装备现代武器,遇到近现代军队也一样一败涂地。例如英军在南非、印度的殖民战争;清末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