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悠然景致,到王维笔下“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田园画卷,那浓厚的乡土情怀与家国大爱,始终如涓涓细流般在国人的血脉中绵延流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在四季的交替更迭中,一幅描绘农业繁荣、农村秀美、农民富裕的壮丽图景正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缓缓展开。
乡村经济焕发活力,一方面拉动了乡村市场更加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也对金融服务乡村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金融主力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农”金融作为邮储银行五大差异化增长极之一,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截至12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464.98亿元,增量再创历史新高。
让绝大部分农民有授信
两千余年前,古希腊智者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杠杆原理,这一古老而强大的法则,揭示了以小搏大、以巧破千斤的奥秘。
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相对于二三产业的迅速增长,农业的本质更显脆弱。农民居住分散,广大涉农经营主体规模小、数量多,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发展的步伐。而要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则需要我们找准支点及与之匹配的工具。
作为拥有近4万个网点、连接超6.6亿个人客户的邮储银行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支点:主动授信。
在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说:“让广大农户有邮储银行的授信,这是我们邮储银行的梦想”。随着邮储银行“小额度、广覆盖”的主动授信机制在“三农”领域全面铺开,这个梦想开始勾勒成型。主动授信也成为邮储银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让信贷支持可以精准化、低成本触达客户,为客户提供全线上、秒批秒贷服务,实现风险管控、业务发展、客户体验的有机平衡。
从年报看,邮储银行主动授信成绩斐然。2022年,邮储银行对35万客户完成授信超500亿元;而2023年,邮储银行主动授信的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其中“三农”主动授信项目本年放款1421亿元,贷款余额1064.10亿元,本年净增891.10亿元。同时,主动授信发放的贷款不良率低于0.5%,资产质量优于其它类型贷款。
同时,邮储银行对服务“三农”的支持也进一步增强。2023年,邮储银行以“三农”金融数字化、集约化、场景化转型为主线,通过构建邮银协同、总分联动、母子合力的服务体系,积极打造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截至2023年末:
——涉农贷款余额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64.98亿元,增量再创历史新高。
——服务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个人小额贷款余额1.39万亿元,增长22.64%,同比多增371.93亿元,增量创历史年度新高,小额贷款增速连续四年超过20%。
——服务涉农贷款客户数超500万,涉农公司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6.29%,农林牧渔行业公司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53.9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较上年末增长77.33%。
——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不断让利农民,2023年新发放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76%,较上年末下降27个基点。
把银行“建在”场景里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生命线,而产业振兴,则是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农业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耕作与养殖,它延展至生产、加工、商贸、流通、餐饮、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业态。
邮储银行运用数字化打法,将服务乡村振兴的触角从简单的生产端逐渐延伸至农业全场景、全客群、全链条,助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中完善利益链条,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民。
针对特色产业融资难、销售难、物流难等问题,邮储银行发挥邮政集团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的多元资源优势,围绕果蔬、茶叶、菌类等100个重点产业,制定了综合服务方案,为“土特产”提供“寄递+电商+金融”综合服务。
例如,在吉林梨树县,邮银双方积极走访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客群,融入“大田种植、棚膜蔬菜、肉牛养殖”三大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末,服务粮食客群14.65万户、肉牛客群近1.5万户、蔬菜棚膜客群8956户,本年贷款投放超6.5亿元,助力农产品销售超1.4亿元。
“借款容易,负担得起”,是农民对“普惠”最朴实的诠释,同时也是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初心所在。
为缓解广大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金融支持难、贵的问题,邮储银行基于产业发展现状,打造了“一群一策”服务特色产业模式,为乡村特色产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
在山东,邮储银行针对枣庄市峄城区品牌特色“石榴产业”创新推出“石榴产业贷”,将用于石榴苗木采购的单笔贷款最长期限延长至36个月,把授信额度调增至最高300万元,并建成石榴产业信用村。
只有离农村更近、与农民更亲,才能让金融服务下沉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民心头。这句话不仅写在纸上,也体现在了邮储人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之中,更是邮储人的信念。
激活产业振兴的“生命之源”
农民不缺信用,缺的是信用“档案”和发现信用的机制。为解决当前乡村信用缺失、农户财产确权困难等问题,邮储银行双管齐下,从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探索构建农村信用体系。
线上,邮储银行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深挖数据背后的信用资源,运用技术对乡村存量客户进行画像分析,精准定位有潜在信贷需求的客户,批量生成主动授信白名单。通过短信、弹窗、智能外呼等方式触达客户,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为客户提供有速度、有温度的授信服务。
线下,邮储银行借助营业网点优势,打造超3000人的管村客户经理队伍,组建了由关系客户经理、管村客户经理和风险员构成的“铁三角”管理团队来开展农户普遍授信信用村走访活动。
截至2023年末,邮储银行建成信用村超30万个、评定信用户超千万户,涉农贷款余额2.15万亿元。
此外,邮储银行还主动深化与政府、企业、担保等外部平台的合作,参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加大对各地普通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末,通过“信贷直通车”活动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近40万个,授信超500亿元。
不可否认的是,农业的本质带有天然的脆弱性,其风险与收益往往不成正比。在持续加大农户生产经营贷款投放力度,降低农户端贷款成本的同时,邮储银行如何有效管控风险?
一是开展不良客户画像分析,提取风险预警模型数据,筛选高风险特征业务,深入开展风险排查和业务检查,增强风险主动揭示能力。
二是主动开展风险化解和风险客户强制退出,强化不良新增重点机构和产品经营权限管控。
三是持续开展中介与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加强从业人员行为监测,落实客户经理“黑名单”管理机制,强化案防和合规风险管控。
截至2023年末,小额贷款不良率整体保持稳定。这不仅是对邮储银行在风险管理与信贷创新方面探索成果的有力证明,更是对其坚定不移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户走上致富道路的生动注脚。
续航乡村振兴征程
“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减贫成就。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脱贫摘帽并非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仍需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的发展,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近年来,邮储银行不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美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领域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路径和方法。
在粮食安全方面,邮储银行加强与重点粮食企业合作,创新推广粮食产业链式开发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末,邮储银行粮食重点领域贷款结余1,481.43亿元,增速55.26%。
在乡村建设方面,邮储银行推进设施农业综合开发,打通购产销环节;参与农村产权交易、农村“三资”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等智慧农村平台建设。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邮储银行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末,邮储银行在脱贫地区(832个脱贫县)各项贷款余额合计4,946.58亿元,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合计581.52亿元,增速21.41%。
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方面,邮储银行积极发展乡村振兴借记卡和信用卡和保障型保险产品布局;推出惠农理财等产品满足农村客户多元金融需求;推动移动支付向县及县以下地区进一步下沉,截至2023年末,建成651个移动支付受理示范县,全行县域商户占比达54.81%,交易金额超1500亿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邮储银行探索金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仍在继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