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南岸、浙江省桐乡市西南角,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大麻。别看它在当下显得籍籍无名,甚至因与某种特殊物品重名,以至于在这互联网时代属于违禁词,很多时候都无法被收录网络,只能以其雅称“麻溪”或当地土音“大茅”相代替,可历史却非常悠久,其名最迟在九百多年前的南宋就已经出现,并沿用至今。
大麻镇在桐乡市的区位图
地处江南水乡,大麻是一处因水而生、由水而起的水乡小镇。元末明初随着京杭大运河改走境内,大麻日渐繁荣,明清时已是德清(大麻在1950年前属德清)一处繁华市集,民国时期形成东、南、西、北、中五大商业区,拥有各类店号数百家,为德清四大镇之一。明清时期,这个仅有30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更是出了十余名进士,可谓是文风昌盛,连王阳明父子都曾在此定居过数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千年古镇,几乎无古建筑保留下来,这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大麻大麻偏居一隅,为杭嘉湖三府、德(清)崇(德)海(宁)仁(和)四县交界之处,加之境内河道众多,地形复杂,是官方治理的薄弱地带,为求自保当地百姓在崇文的同时也非常尚武。
元朝诗人陈基的《大麻》一诗对此有着生动描述“大小两麻村,中藏万家坞。树连遥山云,草滴茅亭雨。地利本宜农,民风乃尚武。欲问汉文翁,何时复淳古。”明末清初,大麻成为抗清势力的基地之一,是太湖流域坚持抗清时间最长的少数几个区域之一。抗战时期,一度成为德清县政府驻地,第六十二师、第七十九师出击的前进基地。也正因此大多次遭受日寇扫荡,1938年农历三月,日寇占据大麻后为进行报复,便自北而南,自东而西的挨家挨户纵火,整个市镇几乎被烧成一片白地。
举大纛旗/图源桐乡发布
大麻的尚武民风也在传统活动中得以体现,旧时每年二月二十八、二十九两日,都会举行吴王庙会,也称东岳庙会、清明庙会,俗称“迎会”或“抬菩萨”。每逢庙会,当地百姓会从位于运河边的吴王庙里将供奉的神像迎出,而后沿着既定路线走遍小镇的大部分辖区(按:庙有管辖的庙界,与行政区并不重合),接受百姓的供奉,后面跟着各种表演队伍,最著名的当属举大纛旗、舞方天戟、舞大刀和舞钢叉表演,这些都是当地尚武的历史见证,已成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一度停办,二十世纪末又得以恢复,后考虑到安全问题设立专门场地表演。
吴王庙
提到吴王庙会,就不得不说大麻历史上的皇帝缘了。
吴王庙,也叫吴大帝庙、孙王庙,历史悠久,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以追溯的南宋初年,它在当地有着特殊的意义,历史上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最后一次重修在清咸丰年间。庙中供奉的土主为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帝孙权。以一代皇帝为一方土地,放眼全国应当也是罕见的。当地习俗,人去世之后,要送其魂魄到吴王庙,俗称“上庙”,镇上通往吴王庙的那条必经之路,因此被称为庙弄。千余年来,吴王见证了一代代大麻人的最终归宿。
吴大帝孙权剧照
许是皇帝惜皇帝,清代康熙、乾隆这对爱好旅行的爷孙,都曾六下江南,他俩坐船由苏州下杭州时,大麻是必经之路,在此期间多次将龙舟泊于吴王庙外的塘河上,驻跸吴王庙。这不是戏说,而是有确切的历史记载。
关于康熙皇帝驻跸大麻,夜宿吴王庙之事,有史明载的共有两次,一次见于《圣祖五幸江南全录》:“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初二,圣祖晚抵大麻地方驻跸”。另一次见于民国《德清县新志》:“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圣祖南巡,左春坊中允蔡升元迎驾于大麻,召入御舟垂问”并“驻跸大麻吴王庙”,具体时间当为二月十四日,因为次日圣驾抵达杭州。
康熙皇帝剧照
关于康熙皇帝驻跸大麻,当地流传着一段反清复明义士刺驾的传说。
吴王庙主殿供奉吴王孙权的神像,两侧各塑有十余尊配祀神像,这些神像大多着汉族传统服饰,可两头各有一尊穿清代武将服饰的神像,头戴红翎,身穿清朝袍褂,足着尖头靴。据《德清县新志》载,这两尊突兀的武官神像是以康熙皇帝身边的两个侍卫为原型塑立,康熙驻跸大麻时,这两位两名侍卫不幸在此落水而亡,皇帝命人按其模样塑像供奉于此。但本地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康熙驻跸大麻时,有义士借着夜色刺驾,这两名武官在救驾过程中被杀。
不管是落水而亡也好,还是救驾牺牲也罢,都不影响康熙的孙子大旅行家、大诗人乾隆南巡时继续驻跸大麻。
据《德清县新志》记载,乾隆皇帝抵达大麻时不知遇到了什么开心事,下令给当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同级别的赏赐。同时在吴王庙旁的塘河边,亲手种植杨柳一株,以供日后再来时系舟之用:
“高宗南巡,驻跸大麻,亲植杨柳一株,以资系舟,并谕有司查报,凡年在八十以上者,赏给衣帛食肉;九十以上者加倍;百岁以上者赏银十两,缎一疋,俱于司库核给。”
吴王庙内的清代古建筑
不过当地百姓对皇帝的赏赐似乎并不太领情,也给他编排了几个传说。话说乾隆皇帝再吴王庙上岸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寺庙(现大麻镇中心学校位置),闲来无事便溜达了过去,结果一看寺庙匾额上书写着“正德寺”,内心万马奔腾。你们吃着我大清的饭,竟然还把明朝的年号当寺名,咋滴,心里还念着前朝啊。于是就喊:“拿笔来,朕我给你们题匾。”这可把寺里的和尚高兴坏了御赐牌匾啊,千载难逢。可等乾隆写完,和尚发现不对了,明明是正德禅寺怎么成了“德政禅寺”?不过皇帝金口一开,只能将错就错,叫德政寺了。
德政寺南有一个小湖,湖中有岛,景致幽深,颇有点杭州西湖小瀛洲的味道。乾隆诗兴大发打算赋诗一首,便问随行人员这湖叫什么名字?得到的答案是“清除漾”。清除,清除,这是打算把我大清除掉啊,这思想大有问题。于是乎刚平复心情的乾隆又开始玩川剧变脸了,表示这湖的名字不够雅观,对不起这一池清水,以后就叫清池漾吧。
传说毕竟属于民间戏说,当不得真。德政寺始建于南宋初年,是一座千年古寺,且本身带有一丝皇家气息,为安定郡王、皇叔祖赵伯泽所建,遭在明代以前就已使用德政寺之名,不过当年德政寺苇渡堂的匾额的确盖有乾隆皇帝的御印。“除”和“池”在当地土话中属于同一个音,发音类似于“sií”,改名根本毫无意义。清池漾中的小岛名为麻姑墩,传说是麻姑仙子炼丹的地方,大麻这个地名的来源于此大有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麻运河上有古老的石拱桥:望仙高桥,因站在桥顶能远眺清池漾而得名。
吴王庙内残存的彩绘
康熙、乾隆南巡之所以选择在大麻驻跸,与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不无关系。皇帝巡狩,驾临当地,地方官员自然要恭迎。在古代京杭大运河是当之无愧的交通生命线,低配版高速公路,皇帝南巡队伍浩大,走运河是最便捷、最安全的方式。大麻,位于湖州府的东南角,是本府少数濒临运河之地,也是皇帝南下抵达湖州境内的第一站,故上至湖州知府、下至德清知县都得到此迎驾。皇帝在此稍作驻留是理所当然之事。
《乾隆朝上谕档》关于永福桥大营的记载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前,闽浙总督杨廷璋为首的浙江官员准备迎驾路线时,提出在浙江境内设置三座营盘(即行宫),分别是嘉兴北校场大营、永福桥大营、省城杭州大营。规划中的永福桥大营位于大麻境内,地处塘河北岸的塘路上(指路上驿道)。
浙江方面这样安排自有其道理,三座大营正好位于南巡时途径的嘉兴、湖州、杭州三府境内,方便地方官迎驾。当时,地方官府已经把永福桥附近的塘河堤岸整修一新,只等朝廷旨意下来,便可大干快上地兴建行宫。结果这一议案被否决了。
永福桥所在位置
理由很简单,北校场大营到永福桥大营路程达一百十三里,永福桥大营到杭州大营亦有九十二里。行宫之间间隔太远,让皇帝一天之内坐这么长时间的船,太不厚道了。于是,朝中重臣,重新拟定了一份营盘设置设置方案:嘉兴吉庆寺大营、石门镇大营、塘栖大营、杭州省城。也就是说本来两天的路程封三天走完,且最远的吉庆寺到石门镇也就九十七里,浙江方面提出的方案要合理得多。于是在乾隆皇帝“知道了”的御批下,永福桥大营被抛弃,湖州官员继续到吴王庙里等着皇帝的到来(后改在塘栖行宫)。
关于此事的记载,见于《乾隆朝上谕档》及嘉庆版《德清县续志》等典籍。
吴王庙、德政寺、清池漾位置关系图
时光荏苒,乾隆亲手种植的古柳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砍伐拿去盖工厂。德政禅寺故址上建起了又百年校史的桐乡市大麻镇中心学校,上世纪九十年代德政禅寺得以重建,却侵占了本属于吴王庙的东半部分。而吴王庙在民国时期作为当地政府办公地,建国后改作茧站,茧站裁撤后,归属浙江丝绸公司,这座桐乡市境内最有历史底蕴的百年古建筑,没有成为文保单位,反而此常年铁将军把门,里面精美的雕梁画栋当地百姓再无缘得见。为了能上庙,当地百姓又在老庙西侧建了一座规模较小的新庙。
唯独悠悠塘河水、潋滟清池漾见证着小镇的繁华与兴衰,当地百姓则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将小镇打造成中国纺织布艺名镇,经商的足迹遍布除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区(不包含港澳台),在国外的也为数不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