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期中俄军事合作的变化

国际战略对策研究2024-03-25 06:00:00  103

1997-2002年 军事合作

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关系仍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尽管在一些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并努力减少对对方的威胁,但双方对密切的关系仍然犹豫不决。提到的几个协议都有军事成分,包括1997年和1998年解决边境部队的协议和2001年的条约。解决边界争端的过程(最终于2008年结束)被两国认为是减少威胁的过程,然而双方对发展更紧密的关系仍犹豫不决。军火销售是军事合作中最有利可图的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军事装备大多陈旧,20多年来,中国基本上与俄罗斯的武器隔绝,而且由于抗疫后对中国实施的制裁,中国被排除在西方军备来源之外。在1992年军事技术协议的基础上,中国利用新近重新开放的俄罗斯武器贸易,有效地调整了其军事资本,重点购买加强其航空、防空和海军能力的武器。

1998年后,中国的武器采购迅速扩大,从1999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交付20多亿美元。2002年,两国签署了另一项武器协议,即15年军事合作计划,该计划“扩大了军事装备的提供,技术许可,以及联合研究和开发”。在此期间,中国初步交付了现代武器装备,包括苏-27和苏-30飞机、S-300防空系统、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和基洛级柴油潜艇。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包括生产俄罗斯武器系统的许可证,如苏-27飞机,以及大量俄罗斯科学家据说在军工企业工作。

在其他类型的军事合作中,1997年开始了总参谋长之间的年度战略磋商,2001年开始了一系列国防部长及以下级别的磋商。1996年和2000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协议,扩大参加对方国家培训课程的军事人员数量,高级军官参加俄罗斯总参谋部学院,其它军方人员参加中级学院以及使用俄罗斯原产武器系统的专业学校。此外,科学家和工程师交流也在增长,以支持武器销售和开发项目。

:战略能力、全球力量投射(GPP)和A2/AD能力的全部指标在图中显示为美国所拥有的各项指标份额的分布(图中显示的是美国(蓝色)、俄罗斯(绿色)和中国(红色),每个分布涵盖一个年份,从1997年开始,以五年为单位向前推,直到2017年。我们排除了地面部队的因素。在整个报告中都使用这些数字。图中的两张图显示了1997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A2/AD能力的增长,在同一五年内俄罗斯的相对军事能力有明显的下降,而美国的相对军事力量几乎没有变化。

根据一位俄罗斯学者(与一位美国研究员合作)的说法,单纯的力量平衡考虑可以使俄罗斯像对美国一样轻易地对中国进行平衡,但对相对威胁的看法推动了俄罗斯的选择。对“中国威胁的认识随着与西方关系的状况而波动”:在2000年代,与西方在俄罗斯前苏联周边地区以及对俄罗斯本身的威胁性行动和政策相比,中国与中亚的接触有限,其外交上的谨慎,以及对不同类型政权的容忍,都使得西方被视为比中国更直接的威胁。

中俄关系中更微妙的变化可以用威胁观念的转变来解释。鉴于中苏分裂的历史,俄和中对彼此的威胁认知是不可忽视的。一位俄罗斯专家在2001年表示沮丧,“来自中国的非常真实的军事威胁并不是被简单地忽略了,而是被俄罗斯联邦的领导层和几乎所有的政治力量完全否认了”。在中国方面,分析家们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弱国,但可以继续在欧亚大陆施加影响。然而,当前关系正常化的进展削弱了对侵略意图的可能看法,至少根据高层立场,他们在2001年的条约中呼应了这一观点。此外,在边境地区削减部队降低了双方对对方的进攻可能性。

同时,俄罗斯和中国对美国是个侵略者的看法也在不断增强,但仍很分散。两国都没有直接的理由认为美国会对任何一国发动攻击,但都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受约束的大国,可以故意破坏它们的利益。对俄罗斯来说,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包括科索沃运动和北约的扩大--清楚地表明美国愿意采取损害俄罗斯利益的行动。同时,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对这些行动的有害看法。毕竟,俄罗斯最初对美国在中亚的存在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并继续寻求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这些选择部分源于俄罗斯当时的软弱,以及对与西方合作建立一个符合俄罗斯利益的新世界的强烈积极愿望。对中国来说,美国对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的干预,即美国在台湾选举期间派出两个航母战斗群在该地区巡逻,说明了美对中的持久敌视。中国也同意俄罗斯对美国和北约针对塞尔维亚的行动的看法。当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被炸时,中国对美国可能采取侵略行动的看法得到了加强,中国仍然认为这一行为是故意的。2001年9月11日袭击事件发生后,中国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干预和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持谨慎态度(但中国与美国进行了反恐合作)。

美国在欧洲和东亚地区也有进攻性的军事优势。美国的装备在技术上优于仍然基本停滞不前的俄罗斯和中国。俄军延续了从冷战时期的高度萎缩,其在车臣冲突中的糟糕表现表明部队存在问题,但没有什么资源和意愿来进行重大改革。中国已经开始从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现代化和资本重组中获益,但仍然是一支以地面为中心的庞大部队,面临着人员素质、训练等挑战。

来自美国的一些威胁,平衡美国的能力不强,以及来自对方的最小威胁,这些都鼓励了更大的(但仍然谨慎的)政治和军事合作。中国从俄罗斯获得了新的设备和技术,使军事的现代化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补充。俄罗斯和中国的地区利益也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和俄罗斯的互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合作,如通过上合组织,但上组织仍然相当薄弱,而且人们认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方面存在潜在的摩擦。在缺乏来自美国的更大威胁和更好地平衡美国能力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克服相互猜疑。

2002-2007年 军事关系

在这一时期,两国的军事关系从计算推进到合作。他们的互动超出了边境安全协议和武器销售的范围,迈出了扩大军事接触的第一步。2005年,俄和中签署了一项关于俄罗斯武装编队在中国境内的地位以及中国编队在俄罗斯境内的地位的协议。这项立法由俄罗斯批准,并由普京在2007年签署,为俄罗斯和中国军队在两国境内参加联合军事演习铺平了道路。军事技术合作仍然是军事关系的主要领域,在此期间,俄罗斯每年向中国提供的武器平均为23亿美元,2005年达到32亿美元的高峰。2003年至2007年提供的大部分武器是前一时期完成交易的交付。

海军武器的特点很突出,转让了8艘更先进的基洛”潜艇和2艘改进型“现代”驱逐舰。先进飞机的交付,如苏-27和苏-30侧卫飞机和额外的SA-20防空系统,极大地帮助了我军的现代化努力。然而,在这一时期结束时出现了摩擦。在这十年中,中国国内的军火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减少了中国对外国武器进口的依赖。就俄而言,其对中国复制和逆向攻程其军事技术的努力越来越担心,越来越不愿意向中国出售更先进的系统。

军事合作进展的最重要指标是在此期间开始的联合演习。从2003年到2007年,俄罗斯和中国一起参加了五次演习。其中两次是小规模的双边演习,重点是边境安全和反恐。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主要渠道是上海合作组织主持下的年度和平使命演习项目。和平使命演习是自2005年以来每年或每两年一次的联合反恐演习,通常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仅在2007)乌兹别克斯坦的部队一起举行。通常情况下,演习的规模相对较小,俄罗斯和中国各有不到2000人的部队参加。然而,2005年的和平使命演习是双边的,有10000名俄罗斯和中国人员参加,并且超越了主流的反恐活动,包括常规的地面、空中和海上行动。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演习反映了向更大的军事合作迈出的一小步,合作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这个早期阶段。然而,这些双边和多边实地演习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在2002年之前,中国从未与其他国家进行过军事演习。例如,2005年的和平使命活动有大量的俄罗斯和中国特遣队,但实际上是作为两个独立的演习进行的。在这一时期的另一个例子中,中国拒绝了俄罗斯为2007年和平使命提出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建议。

在此期间,军方间的互动也有所增加,从2003到2005年,高层接触稳步增加,不过2005年这些高频接触可能归因于上述2005年双边和平特派团重大演习的高层规划。

在此期间,俄中对美国的压力感有所增加,美国在欧亚大陆的能力似乎有所增加,因为美国为支持全球反恐战争和推翻萨达姆·侯赛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部署的军队使美国的军事力量更接近这两个国家。伊拉克战争的最初阶段再次证明了美国在信息驱动战争中的军事优势,以实现对一个非西方、非民主政权的政权更迭。对俄罗斯和中国来说,美国在这一时期的行动,包括伊拉克战争,似乎也表明了美国潜在的侵略性意图。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并指出美国的军事行动至少是一种强烈的间接威胁:“今天,我们目睹了国际关系中几乎无法遏制的过度使用武力军事力量,这种力量正在使世界陷入永久冲突的深渊。

”俄罗斯认为美国是一个潜在的侵略者,然而这并没有明确引导其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至少在目前是这样。同样,尽管中国追求与美国的牢固关系,但美国仍然是中国利益的潜在威胁。2001年上一阶段结束时发生的事件,如美国间谍飞机在中国领土上相撞并随后降落,以及美国向台出售新武器,都提示中国,美国有能力介入地区事务,而且从中方的角度来看,是在干涉中国的内政。

1997年至2007年,中俄关系的改善似乎是1980年代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的正常化的延续,重点是解决边界争端,确保中国和俄罗斯有一个更“正常”的经济政治关系。在2000年代,美国威胁的上升和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促进了合作的增加,不过相互猜疑显然依然存在。中国和俄罗斯缺乏足够的力量来现实地挑战美国,尽管两国都感受到了美国行动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威胁,但这种威胁足够分散,以至于两国都没有强烈的动机来加强关系。意识形态和经济互补性在这十年间起到了促进关系的作用,但似乎本身并不是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充分条件。

伙伴关系的低谷:2007-2012年

在军事领域,双方的关系出现了倒退,恢复了计算关系,而不是在前一时期表现出的更强的合作水平。军事技术合作的冷淡是这种倒退的主要原因,同时,军事协议和军方之间的互动也出现了下滑。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两国之间没有达成任何重要的军事协议,尽管有一些较小的协议,包括建立中国和俄罗斯国防部长之间的热线,弹道导弹发射的通知,以及尊重知识产权的商业协议。尽管到2005年,俄罗斯对中国的武器出口每年超过30亿美元,但2006年后需求急剧下降。例如,2005年,中国占俄罗斯武器销售的46.5%,但在201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只有5%。在此期间,没有达成任何重要的新武器交易,但俄罗斯继续交付2006年之前订购的设备,而中国则继续购买其国内无法成功生产的物品,如飞机发动机、电子器件(如雷达)和直升机。

这种变化有多种原因。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中国对其国内军事工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达到了能够生产武器和装备以满足其军队许多需求的程度。中国在购买武器时也变得更加有选择性,寻求比俄罗斯愿意出售的更高端的系统和更先进的技术。最后,中国对其从俄罗斯获得的一些武器装备的质量越来越不满意,以至于俄在2011年派遣了一个俄罗斯工程联盟的代表团到中国,讨论改进生产的问题。俄方面不愿意提供其高端系统,因为对中国复制进口技术有很大的担忧。此外,俄已经开始着手大规模重建自己的军队,到2012年,国内武器采购占俄罗斯军事工业收入的45%。最后,俄罗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出口组合的多样化,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成为俄罗斯武器的重要购买者。

在此期间,军事合作的一个领域确实取得了进展,那就是军事演习。联合演习从每年一次增加到几乎两次,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使命演习成为年度活动,双边或区域边境控制和灾害应对演习的频率也在增加。最重要的是,中国和俄罗斯开始了双边海军演习,首先是2009年的亚丁湾反海盗演习,随后在2012年启动了名为“海上联合”的年度海上演习系列。尽管“和平使命”和边境安全演习的规模和范围普遍较小,但“海上联合演习”代表了双边演习制度在性质和复杂性上的重大进步。与安全协议和武器销售一样,重大的军方对军方的接触也有所减少,在此期间,平均每年仅有一次,反映出两国军事关系总体上略有降温。

我们评估2007年至2012年中国和俄罗斯的总体关系是合作关系,就像2002至2007年那样。在联合国的联合否决权,金砖国家的发展,以及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开通,都是中俄在特定问题上合作的例子。此外,在这一时期结束时,俄罗斯官员和分析家越来越多地将这种恐惧视为“遥远的过去的遗产”和虚构的“苏联老一代人心目中黄色威胁”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对中国复制俄罗斯的技术仍然心存疑虑。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两国愿意为对方承担更大的风险或有意义地深化经济合作。对抗和冲突的遗留问题仍然是需要克服的重要障碍。虽然经济互动受到抑制至少可以部分归因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但停滞不前的武器销售凸显了持续存在的相互不信任。军方对其购买的俄军备质量参差不齐感到不满,而俄也不愿意向中国出售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我们认为,合作关系是力量平衡的微小变化、美国威胁的轻微减弱以及经济互补性的稳定趋势的结果。在这一时期,两国的总实力都在增长,但中国的增长幅度大于俄罗斯的增长幅度。到2012年,用我们的衡量标准,中国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占总实力的21.3%,而俄罗斯为18.6%。它们加起来也更接近美国,合计占39.9%(2007年为34.4%),而美国为60.1%。中国的军事力量随着获得军事卫星和新飞机而扩大。根据与力量平衡理论相关的预测,这种综合实力增加的趋势会给中国和俄罗斯带来一些增加合作的动力,这与上述增加政治合作的观察相吻合。

尽管在此期间俄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有所保留,但中和俄之间的威胁感也仍然很低。2009年和2010年,俄罗斯军事官员承认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普京在2010年指出:“外国专家不断告诉我们来自中国的威胁。我们一点也不担心,中国方面没有威胁. . . 我们非常了解对方,而且我们已经习惯于尊重对方。”在中国方面,一位专家解释说: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就政治而言,中国和俄罗斯没有理由将对方视为敌人。在军事力量方面,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追赶阶段。. . . 虽然中国可能会缩小差距,但它不会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俄罗斯已经习惯了它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其目前的不安全感来自于这种优势的退化,而不是来自于实际威胁。

因此,随着中国军事能力的提高,对重新开始竞争甚至可能出现冲突的疑虑仍然挥之不去,主要是在俄罗斯方面,但这些观点似乎并没有影响俄对与中良好关系的追求。同时,中和俄继续认为美国是对其利益的威胁,但这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没那么强烈,因为两国认为美国是在过度扩张。就进攻能力的平衡而言,尽管在我们对军事力量的量化衡量中,美国仍然占主导地位,但俄和中都注意到了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以及其他稳定和反恐行动中的长期承诺所带来的成本和损失。再加上对本国军队的信心不断增强,有可能觉得美国的威胁不那么重要,因此不太可能寻求军事合作来应对美国的潜在威胁。

尽管中国在2007年至2012年期间可能没有像俄罗斯那样认为美国具有威胁性,但前者对美国的意图仍然保持警惕。对2007和2008年布什和2010年奥巴马继续向台出售武器,奥巴马在2011年宣布的“亚洲战略支点”以及美对南海和东海领土争端的不断介入,也使中国认为美国在主导遏制中国的努力。

请继续专注下一期,近期中俄军事合作的变化【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44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