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继承孔子衣钵的儒家大佬,很显然,孟子相比较于孔子更加高调了一些。
对于孔子而言,虽然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周礼六艺,精通天文地理,也教授学生三千,创立了体系化的儒家学说,告诫世人礼义廉耻,但其目的还是不能免俗——读书入仕。
当然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自然不可能如同一般读书人一样,通过低三下四、点头哈腰这种“低俗”的姿态向君王乞求一官半职,而是要学姜太公一般,自顾自钓鱼过程中,就使得周文王两眼放光,将其纳为相国辅佐。
当然孔子也明白,姜太公之所以使得周文王“愿者上钩”,主要原因还是姜太公的才学过人,世人皆知,想不被周文王注意都不可能。而今自己想要复制姜太公的成功,一方面是要有治国之才,这个不愁,自己的儒家学说就是治国理政的“不二法宝”,可惜不被人接受。但新事物接受都有个过程,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推销儒家思想,让其广为传颂。
所以孔子终其一生周游列国的一个目的便是为了让君王接受他的儒家思想,但现实很打脸的是:儒家思想虽然换了个名字,但“郁郁文乎哉,吾从周”,几乎完全照搬周朝那一套东西,本质上算不上有什么创新,被周礼搞得要吐了的各国君王显然提不起精神。
其次,正如韩非子所言: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作为800年前的周朝礼制,早就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属于历史淘汰之物。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还将它捡起来说事,显然与当今的形势格格不入。
故而孔子周游列国几十年,均不受待见,“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直至50岁那年,才被已成落日余晖的故国——鲁国相中,被任命为大司寇,代理宰相。一朝实现梦想的孔子立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也一改往日的谦虚礼仪之美德,嫉妒心爆棚,转而将当时比自己还能说、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少正卯给宰了,并且残酷地曝尸三日。
由此可见,孔子提出的儒家那一套学说太过于理想化,不仅当时的君王难以接受,即便是自己,也无法做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追求“民齿有格”,遇到现实问题也会不假思索地“下狠手”,只为了保自己仕途和利益。
对于孟子而言,他对自己学说能够被君王接受、能够入朝做官的饥渴心比孔子更为明显。孟子曾自夸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毫不掩饰、赤裸裸将自己想当官的心思表达得一目了然。
当然,孟子懂得既然自己夸下海口,就不能干巴巴地“王婆自夸,自卖自夸”,得有些“真才实学”。在那个思想不畅通、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年代,只要多读几本书,多用脑子思考总结,说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话还是非常容易的,很多时候拍拍脑袋就能一气呵成。
孟子一生拍脑袋说出了很多这样的话,这里不一一列举,今天主要分享一句流传了2400年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时候说出真相,避免在以严谨著称的科学时代的今天再“误导”世人了。
乍一听,这句话相当有道理:之所以天不如地,地不如人,关键在于人是有思想、有智慧的活物,而天地都是木头疙瘩的死物,死物如何战胜得了活物?当然天不如地、地不如人了。孟子为了严谨起见,还是给出了“证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大太阳的天气里攻不下来是什么原因?故而可以下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城墙也高,护城河也不是不深,粮草不是不多,为何弃城逃跑了呢?故而可以下结论:地利不如人和。
但仔细推敲一番便会发现:他的这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典型的拍脑袋下的结论,而且是先有的结论再编造出的证据。理由如下:
1.“天时”、“地利”都太过狭义,仅指与当时战争无关紧要的外部条件,而非主导战场的核心因素。在他的论证中可以看出“天时”就是天气好,太阳大,这显然对攻城关系不大,当然“天时不如地利”。
但我们也听过一个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煞费苦心搞出的火烧赤壁,关键因素不就是决定胜败的“东风”吗?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再心齐,城墙再高,江东水再深,有用?
再者,大自然的恐怖力量孟子肯定没见过?一旦出现地震海啸,你那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还不是瞬间崩塌?岂能防住老天爷的愤怒?即便不是地震海啸如此强大爆发力量,就是连续下40天的雨,你那城墙还有用?
2.孟子这句明显有倾向性意见在作祟,既然城墙也高,护城河也深,粮草也多,为何守城的要弃城逃跑呢?难道城里面有吃人的大怪兽?亦或是敌人对自己高官厚禄的利诱?明明自己当前生活过得好好的,偏要反其道而行,太不符合实际了。
由此可见,孟子所言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明显的“误人子弟”的成分,他之所以这样煞费苦心的编造所谓的事实,只不过想将世人误导到一种极其特殊的情况,也为了说明他的道理:人心才是最重要的,作为领导者,笼络人心才是第一位的,其余都是浮云。
如此导致中国2400年来都陷入了“人心”旋涡之中,对于“无关重要”的科技、蔬菜种植、热兵器的发展统统视而不见。结果近代中国还在沉醉于“人心”主导一切的道德梦中,“不讲武德”的西方殖民者利用先进的科技将中华民族一顿胖揍,梦醒时分中华文明还在嘴硬,斥责科技为“奇技淫巧”,你说是不是孟子所表达的“人心”思想误导了世人2400年?
而且给中华文明带偏了方向:没有事情是人解决不了的,人定胜天嘛;出了事情,也一定是人的问题,该惩办的惩办,该流放的流放,全然不顾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
故而,我认为孟子拍脑袋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误导”世人2400多年,是时候说出真相了:它仅适用于极少数的特定条件,也是孟子一直秉承的“人心”论,根本经不起大范围的推敲和检验。如果照搬照抄、盲目遵从,必将视野狭小,思想僵化,将成败唯一归结到“人”这一因素;对于人以外的广袤物质世界,必将持极其排斥的态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