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员工野蛮生长的背后, 我看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罗sir职话2024-04-09 15:14:09  74

一位员工可以被多家公司共享吗?

如果这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那么员工自身的权益和劳动合同保障该如何执行?如果我们只看到公司背后的人力成本的缩减,却忽视了员工权益的保障,那么这无疑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倒退。

一个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体,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共享员工”,是指应聘者只与企业就某一项目进行短期合作,不签订固定合同。

共享员工的优势很明显,那就是能够缩减企业的人力成本,由于不存在固定的劳务合同关系,因此企业在用人包括五险一金方面的成本将大幅下降。

这种模式看起来是市场化的结果,但背后透露的却是一种恶性竞争下的内卷形态。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需要聘请的员工成本的确大幅下降了,但经济学告诉我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在共享员工模式备受推崇之下,员工被迫成为了“代价”。

共享员工当然意味着多劳多得,但由于缺乏传统的劳务合同的束缚和捆绑,员工很难和公司的长期利益产生共鸣,依靠完全的绩效去竞争,也会让员工从996变成007。

这个时候,市场就不再是市场,谁的报价更低,谁的效率更高,自然就会受到更多公司的青睐,最终在无底线的竞争模式下,员工只能无限内卷下去。

这和今天国内的汽车价格战如出一辙。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最大目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一定不是让人永无休止地陷入内卷之中。

事实上,共享员工和灵活就业在某种意义上殊途同归。

根据《工人日报》的披露,截止2023年底,我国的灵活就业人口已达到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3%,而灵活就业群体预计到2036年将扩大至4亿人,灵活就业需求每年保持8%的速度持续增长。

就业形势的艰难,在共享员工和灵活就业市场需求增长之下,体现的淋漓尽致。

就业不行,本质上是因为需求端出现了大问题;当居民消费不足,企业的用人意愿就会大幅下降,随着消费不足导致的企业营收压力增长,用人成本成了企业首先缩减的对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求职变得更为艰难,灵活就业、共享员工,也就应运而生。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截止今年2月,我国失业率连续第三个月攀升,逆转了近半年来稳步下降的势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升至5.3%,恢复到去年7月水平,而其中,2月全国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也高达15.4%。

考虑到这个数字已经比欧美经济体更高,叠加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眼下的就业形势,也就显得愈发艰难。

新冠病毒后,经济尤其是消费复苏乏力,这导致了国内就业市场的冷清,去年青年失业率连续6个月上升,在6月份创下21.3%的最高记录,随后停止公布青年失业率,一直到今年1月份才恢复。

在经济疲软的形势下,灵活就业、共享员工野蛮生长,也不断考验着员工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的就业权益如何获得保障呢?

从眼下实际的法律法规来看,真正获得保障的群体,依然很少很少。

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乃至未来的退休保障,在灵活就业和共享员工这两个群体之中,都相当缺乏,这些群体大多都没有五险一金,有的甚至连基础的商业保险都没有,没有保险保障的一群人,在宏观经济增长疲软之下,也就显得更为脆弱。

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追求增长,但追求的不是市场的增长,而是人们生活品质的增长,是建立在幸福快乐基础之上的,一定不是建立在内卷的竞争模式上。

如果任由共享员工这类用工模式肆意生长,企业的人力成本短期来看的确下降了,但长期来看,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以及收入分配的机制的调整,并最终导致整个大市场出现普遍性的内耗。

从存款结构来看,我国家庭存款已经突破140万亿,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比我国一年GDP总量还要高,但从存款的分布来看,非常不健康。

招行2018年的年报就曾披露,2%的人占据着招行81%的资产,余下的98%的人拥有19%的资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抽样调查报告,其他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分布也大体相似。

这可能也意味着,我国的家庭存款尽管总额有140万亿,平均下来每个人也有10万元存款,但具体分布上,可能是2%的人占据着80%的资产。

剩下的98%的人,人均有多少资产呢?

根据招行的年报来看,剩下的人均资产只有1万元存款。

而所谓的灵活就业群体和共享员工,大概率也是属于这个区间。这是今天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大部分的群体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资源最大化,缺乏劳动保障体系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无下限拉低人力资本的价值。

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延续下去的话,我们既有可能踏入中等收入陷阱,个人收入增长停滞,整个经济体的产业模式难以应对竞争,在家庭消费占比疲软之下,一步步陷入结构性困境之中。

尽管从产业上来看,我们还没有陷入到类似的趋势之中,但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我们离“中等收入陷阱”正在越来越近。

除了招行的年报可以支撑这一论点之外,我们还看到,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房地产危机和家庭存款总额的不断增长,都隐隐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过去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理论上,宏观经济高速增长,个人收入也会呈高速增长,在大环境最好的那几年时间里,也是普遍上人们感觉钱最好赚的时候。

但房地产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掏空了国内大多数家庭的积蓄,当积攒多年的民间财富大量注入房地产行业,没有反哺到消费上时,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可持续正向循环的经济模式。

好的基建可以反哺经济增长,人们的收入提高也可以反哺经济增长,房价的上涨也可以,但没有任何一个资产是能够永远上涨的,它一定是阶段性的。

当房价出现贬值甚至缩水的时候,由于普通家庭资产结构中超过一半都是房子,因此房价的下跌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

除此之外,考虑到大多数人的现金存款更不足,在叠加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增高之下,人们的消费就会呈现一个稳步停滞的状态。

到此时,就几乎可以说,我们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那几年,人们最多谈论的是职场35岁焦虑,换言之对年轻人来说,那个时期的工作机会还有很多很多,但今天,大学毕业生也开始面临就业难了,越来越多的人跑去考公、考研,躺平、内卷、共享员工和灵活就业等热词的延续,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内卷趋势。

为什么会内卷?

从内看,是增长引擎乏力的结果,是过去高度依赖房地产的结果,也是国内消费占比不足导致的。

向外看,内卷还有可能是因为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导致的,从2017年的美国关税加征开始,生产出来的商品开始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越来越多的工厂倒闭关停,当企业的日子开始不好过的时候,就会自上而下传递给个人,并最终影响到消费。

很多人仇美,还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和外国人交流过,但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最后其实很有可能就是被卖到欧美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为什么保持健康的外部关系的重要性,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就业、收入和对生活的感受。

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包括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依赖、技术创新不足、教育和人力资源的瓶颈,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因素。

今天我们看上面这几个特点,各位应该能够做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

过去我们常说,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实这三驾马车在一定程度上是彼此互为依赖,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带来大问题。

并最终自上而下进一步传导到微观的个体身上。

当出口开始不行的时候,产能就会过剩,企业就会缩减人力和投资,并最终影响到国内的家庭消费。

美财长耶伦这次访华的时候就曾说过,我们需要把经济增长的重点从出口放到国内家庭消费上来,以解决庞大的产能问题。

但要想解决家庭消费,显然不能依靠那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这需要我们更多在收入分配机制上发力,甚至在一些关键措施上,进行大的变革。

而这些,最终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对个人来说,这是拒绝内卷、拒绝内耗的最佳方式。

一个经济体的增长和未来,一定不是建立在恶性竞争之上的。

end.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213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