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 13万明军的覆灭

杨培川2024-03-13 10:14:30  194

松锦之战是决定明清国运的一战,历时两年。明崇祯13年,清崇德5年,即公元1640年3月,皇太极命令郑亲王济尔哈朗、贝勒多铎,领兵驻守义州,即今天的义县,一边驻军一边耕种。

皇太极在1636年称帝,国号清,年号崇德。此时选择义州,不仅是适合耕种,而且义州距离锦州只有90里,是理想的后勤基地。

明清此次作战争夺的重点,是辽西走廊,而锦州就是辽西走廊的桥头堡,辽西走廊有五个军事重镇: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宁远,前四城每城相隔约20里,塔山到宁远约40里。一旦拿下辽西走廊,清军就能攻破山海关,长驱直入,直抵燕京,而不必像之前四次入关袭扰,都只能绕远道,而且没有补给,都是一路烧杀抢掠。

拿下辽西走廊,皇太极就有入主中原的可能,在此之前,他已经收服了明朝的左膀右臂:蒙古和朝鲜,整个辽东都在掌中。

明廷自然也知道辽西的重要性,崇祯皇帝朱由检火急火燎地让镇压农民军有功的洪承畴出山海关督师,朱由检也很清楚,之前清兵入关,都是从长城沿线突破,没有从山海关进来的先例,一旦突破山海关,朱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要不保了。

1640年5月,农民军的刽子手洪承畴出山海关,他让祖大寿、吴三桂、刘肇基出兵杏山,7月,后两者和马科、曹变蛟在黄土台大败清兵,11月,洪承畴大帅坐镇宁远调度,1641年春,洪大帅视察松山后,认为兵力不够,请明廷再调宣大总兵王朴、杨国柱、蓟镇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7万兵力。

亡国危机在即,崇祯没有犹豫,即刻获准,明朝洪大帅的兵力达到13万。

幸运的是,洪承畴不是个激进、而且还有成功作战经验的人。不幸的是,崇祯是个激进、而且喜欢微操的人。

1641年3月24日,总兵祖大寿麾下的蒙古贝勒诺木齐、吴巴什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联系,叛出明朝,对锦州明军内外夹击,明军被迫向内城撤退,锦州城守将祖大寿告急。

在策反和收服少数民族方面,清朝比明朝更强,倒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此刻,蒙古大部分部落和朝鲜,都倒向了皇太极,也许是满清同样是少数民族,更明白同类的对方想要什么。

锦州被围前几天,辽东巡抚丘民仰上奏,一个多月以来,清军在义州的粮草辎重、大小火炮络绎不绝,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石廷柱、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跟随着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贝勒多铎、郡王阿达礼一起围困锦州。

祖大寿被困几个月后,英明神武的崇祯皇帝陛下十分忧心,连田弘遇下江南搜刮来的名妓美女,都没有心情临幸,5月18日,崇祯朱由检召见阉党分子、举人出身的兵部尚书陈新甲,问他有什么建议,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并派遣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主事马绍愉,到辽西监军,名为监军,实为皇帝耳目。

急躁、激进的朱由检一拍屁股就同意了,而这种战略方针和洪承畴的决策相悖,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打持久战,锦州粮草可供半年,清军未必耗得起,洪承畴的战略,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

但奈何皇帝的命令不容违抗,崇祯从1627年上位以来,擅杀的大臣不知凡几,连建造宁锦防线的袁崇焕都活刮了,更何况他洪承畴?况且不仅崇祯和陈新甲写信逼迫威胁他,张若麒和马绍愉两位皇帝耳目,还在军营指手画脚地催促聒噪,有什么办法?决战吧,听天由命。

1641年7月28日,洪大帅被迫出兵,他把粮草囤在杏山塔山之间,亲率6万大军进逼松山,看到清兵驻扎在乳峰山东面,洪大帅就驻扎在西面,乳峰山距离锦州城仅有五六里。

双方交战时,清军主帅多尔衮急报皇太极,皇太极决定亲自作战,完成这一开国霸业。

1641年8月,皇太极率领诸将,亲自勘查前线,判断明军后勤守军不足,于是作出围点打援、切断粮草的战略方针。

这一战,皇太极有4万骑兵、9万步兵,双方兵力相当,都有13万,也都有大小火炮和各种火器。

皇太极把清兵主力部署在乌欣河南山至海边,并在锦州至南海角挖了八尺深、一丈宽的大壕,8月20日,皇太极派阿济格攻下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储粮。

洪承畴把主力收缩在松山,没有了粮草,明军八路总兵极度恐慌,一向催促出兵的张若麒,立即作出逃跑、撤回宁远的决定,洪承畴则下令死守,因为如果逃跑,崇祯会让他提头来见。

但明军可不是傻子,这些个个都是杀良冒功的好手,有几个会傻傻地等死?宣大总兵王朴率先逃跑,马上引起连锁反应,八路总兵大半逃跑,乐呵呵的皇太极则在后面痛击,明军骑兵步兵互相践踏,从杏山、塔山到沿海,死伤几万,张若麒跑得最快,跑到宁远乖乖躲起来了,只剩下曹变蛟和王廷臣,与洪大帅共守孤城。

团练吴三桂和宣大总兵王朴,麾下死尽,两人却逃出来了。

清军此次伏击,共歼灭明军5万多,俘获马匹7000多,甲胄近万。

得到战报后,崇祯只有一个命令:极力死守。

但祸不单行,此时镇压农民军的西线明军也连连失败,崇祯再也组织不起来一支像样的军队和清军作战。

而且松山城中间高、四周低,易攻难守,在没有粮草后,城内军民吃战马、人相食,1642年2月,弹尽粮绝、终于坚持不住的松山副将夏承德降清,并俘获洪承畴做投名状,辽东巡抚丘民仰和总兵曹变蛟、王廷臣不屈而死,洪承畴送往沈阳后,不久就降清。

攻下松山后,锦州的祖大寿同样没有了活路,只能献城投降,清朝直取杏山、塔山,取得了松锦之战的胜利,成功突破了辽西走廊和宁锦防线,下一步就是宁远和山海关了。

最好笑的一件事是,吴三桂和逃回去的洪承畴家奴,都说洪承畴不屈而死,没有投降,于是崇祯痛哭流涕,视洪承畴为忠臣,大加褒扬祭奠,崇祯恐怕至死都不知道洪承畴投降了,因为那时候信息交流的效率较低。

松锦之战就像萨尔浒之战一样,让明廷朝野震惊,此战过后,明朝的国运基本完了,因为明朝再也组织不起一支能和清朝作战的军队了。

松锦之战失败的最大罪人,是崇祯,接着是陈新甲和张若麒,崇祯的微操对松锦战败起了决定性作用,阉党也功不可没。

反观皇太极,不仅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且亲临前线调查,亲自作战,哪一方的决策者拥有最准确的情报?最高的信息传递效率?毫无疑问是清朝一方。而崇祯朱由检只能躲在紫禁城里,不仅战报的传递、决策的下达需要更多时间,而且他不能亲眼见到真实战况,下面传上来的信息,怎么可能全是真实的?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派外行的人监视和指手画脚,无异于是自取灭亡和自掘坟墓,所以崇祯和明廷输的不冤。

这一战,地理因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擅用地利的一方,更容易获得成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023.html
0
最新回复(11)
  • 告白手工2024-03-21 18:33
    引用11
    孙传庭自己筹粮都能被崇祯逼着去送死,你说崇祯厉害不厉害!!明末不是没有扳回的余地就是他自己瞎搞,越勤政越乱自己还没点逼数的人也就他了,比阿斗还不如。
  • 曹九_Akira2024-03-21 18:26
    引用10
    崇祯是自己没错,错的永远是别人,本来还有能打的就是被他催死的,人家在战场上稳扎稳打,他在金殿上瞎指挥,人家打了好几次胜仗输一次就要砍人家脑袋。自己其实想迁都的找个亲信让他在大殿上提出来,一看有这么多人反对他就跟着骂那亲信骂了也不给人宽慰一下,谁会跟他走的近!!
  • ?清乐(yue)2024-03-18 07:23
    引用9
    这种局面除非朱元璋和他那帮大将活过来才有可能力挽狂澜了
  • 叶子的茶生活2024-03-17 11:52
    引用8
    满清就不要在吹牛,萨尔浒之战说11明军覆灭、广宁之战说8万明军覆灭,松锦之战说13万明军覆灭?到底有没有那句话是真的?实际上萨尔浒之战也就死了4万明军,南路明军几乎没事,北路明军也撤了几千人回来,剩下的后备军完好无损,这就是满清所谓的全军覆没?广宁之战除了三岔河战死以及投降的,都还有5万明军撤回来,这就是满清的全军覆灭?松锦之战也就死了5万多明军,剩下6万左右明军都撤入宁远卫了,这就是满清的全军覆灭?相反大明方面辽南四卫全歼灭满清驻军,但是明实录并没有吹捧清军全军覆灭而是实话实说,宁锦大捷、牛毛寨大捷等等明军依旧实话实说并没有夸大战绩,只要满清一个劲的吹嘘夸大其词
  • 森川2024-03-16 02:28
    引用7
    无论是谁,到了崇祯末期那个地步也基本不会有什么不同的操作,只能催促前线军队速战速决,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洪承畴的战略是没错,但是明廷财政撑不住了,内外交困,如果财政崩了,前线没有钱粮供应一样哗变,这十几万的军队就会变成砍向自己的索命刀,所以只能强令开战,搏一搏了,即使败了也能消除一部分威胁
  • 许一.2024-03-15 23:43
    引用6
    好好写文章就行了,乱扣帽子,陈新甲不过一个举人,进士都没考上,在天启朝就做个知州,朝廷门都摸不到,崇祯元年才被提拔到北京,哪有资格做阉党,阉党有这么饥渴不值钱么?张若麒就更搞笑了,崇祯四年才考上进士做了知县,怎么投靠魏忠贤?这两个啥党派都不算,都是崇祯破格录用的心腹,纯纯的帝党,否则怎么可能资历那么浅,爬的那么高,那么快。
  • 好超跑库2024-03-14 05:55
    引用5
    崇祯瞎搞,战败之后,国运已定,大明崩溃。
  • 体育闲话说2024-03-13 23:22
    引用4
    欧阳修?穿越了?郭子仪和李光膑
  • 厦门小威2024-03-13 23:05
    引用3
    国家应该搞个汉奸策,把历朝历代所有的大汉奸铸成跪拜模型 永永远远警示后人
  • 炜谈2024-03-13 22:37
    引用2
    有点像是唐明皇后期,可惜没有郭子仪和欧阳修等等,也没有唐朝的国力
  • 美宝汽车在线2024-03-13 14:31
    引用1
    这次怎么不骂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