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注销手机号的经历,这些手机号被注销后等于“出卖自己”?手机号码的二次放号到底有没有危险?
近日,微博话题“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火了。源头是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民警“徐督督”在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科普视频中表示:“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随手注销的手机号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随后,该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发群众广泛热议。
由于号码资源有限,旧号码被回收清洗数据后会被重新投入使用,这在运营商内部被称为“二次放号”,一般二次放号前需要有90天的冷冻期。
那么二次放号的新机主可以凭借相同的手机号登陆各类App,从而给旧机主带来一定损失?
对于市场的广泛关注,澎湃新闻记者致电三大电信运营商了解具体情况。中国电信客服在回复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现在用户都用手机号码注册各类App,在注销手机号之前把各类App要注销掉,否则下一个用户可能会通过手机号码来登陆。
“有些免密支付什么的,如果登录上去还是有可能造成损失,这个风险还是有的。”这位中国电信客服人员表示,目前中国电信方面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但既然问题出现了,后续肯定会有优化措施,会想办法去解决的。
中国联通客服则回应称,当用户销号时中国联通服务人员都会提醒用户及时解绑相关互联网应用,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此外,中国联通也在工信部码号旗下的服务推进组指导下与主流互联网企业签订了信息共享通道,为遗忘注销App情况的用户提供免费查询及清理的服务。
中国移动一位客服则表示,旧号码回收后第三方的数据都会被清除的,即便新机主试图登录App也不太可能成功,因为用户名已经更改。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表示,“二次放号”被认为是“出卖自己”是误导了用户,主要问题有三个,一个小额免密类可能会遭遇一些损失;第二,会收到前机主的垃圾信息;第三,没有实名制认证能力的中小网站通过短信验证登录可能会造成信息泄露。
“从这两年二次放号的反馈看,二次放号造成的损失并不多,如果有很大的损失,可能国家层面就会禁止了。但二次放号信息泄露或小额免密类的损失是可能的,但大额的损失是不可能的,银行等App现在大额转账都需要活体识别(编注:例如人脸)等再次认证,不会仅仅依靠运营商短信验证。”付亮表示。
对于如何降低注销手机号带来的风险,付亮有三条建议:第一,充分认识到安全级别的强弱,“身份证号+姓名+活体”高于“身份证号+姓名+手机验证码”,更高于“手机号+验证码”,前者更安全,能为后者“背书”,后者不能为前者背书。“手机号+验证码”可用于实名制登录,但不能用于支付环节的安全验证。第二,强化App的登录异常判定。手机号注销后的“冷冻期”,都在App判定为异常。在主流App软件登录验证环节,强制要求增加登录异常判定。判定异常时,应采用比“手机号+验证码”更安全的强化安全验证。第三,减小网络实名制的权限获取范围,尽可能避免没有管理能力的团队拿到用户的实名信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