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 “揭榜挂帅”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4-04-08 23:04:39  109

4月8日下午,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基地挂牌仪式暨创新研究院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顺利举行,20余家轨道交通产业链相关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齐聚一堂,为行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建平台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院成立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积极响应,也是陕西轨道交通集团贯彻落实“四个着力”重要要求,走好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15时许,记者走入研究院试验基地内,不少以满足乘客美好出行需求或解决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痛点的“黑科技”设备让人眼前一亮。在网轨测试区,一辆可搭载4人的黄色工电隧智能巡检机器人,沿轨道一边缓缓前行一边采集数据,看得见的钢轨表面损伤,看不见的刚性接触网几何参数等都逃不过它的联合检测。基地里陈列的一款新型多功能闸机也十分吸睛,与传统线路相比,它不仅外观更纤细,还能实现即插即用,在客流高峰提高进站效率,同时新增的3D视觉感应装置悬挂在闸机顶部,能更精准地监测过闸情况,让携带孩子或行李的乘客不再遭遇被夹的窘况。

另外,还有一台弓网测试装置正在“嗡嗡”运转,记者看到机架中巨大的接触线运动转盘正在高速旋转,模拟着高速列车实际运行时的弓网状况,通过测试,研究员们可以得到弓网关键零部件的磨损数据,从而更高效地组织维保工作。令人振奋的是,基地内的不少前沿技术,已进行了联调联试,未来将在既有线路与市民见面。

参观过程中,专家与企业代表们听取了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介绍,了解了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测试应用情况。他们一致认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推动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关键,而企业最了解市场、也最懂需求,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切实推进校企合作,不断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

促转化加速培育地铁里的新质生产力

活动现场,在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下,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基地正式挂牌。同时,中车永济、卡斯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6家校企单位被授予“校外实践基地”称号,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与思安新能源就孵化科技型企业进行签约,为进一步加深“校地企一体化”联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一年的努力,研究院各个项目进展顺利,3D闸机与工电隧智能巡检机器人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即将在西安地铁10号线与2号线进行测试,未来依托这些科技力量将为市民游客营造更智慧舒适的地铁出行环境。”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创新研究院院长赵跟党介绍道,该研究院由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依照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市场主体与高校联合的“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科技创新平台,以解决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难点、痛点问题为研究方向,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按照“需求引领—项目策划—组建团队—技术研发—成果评价—知识产权转让或孵化科技企业”的路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与路航科技、众合科技等6家揭榜企业负责人围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入交流。路航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林建辉表示,创新技术需要有好的平台、好的机制,才能更好转化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在研究院的部署推动下,“揭榜挂帅”模式一定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轨道交通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记者了解到,研究院成立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西安交通大学的鼎力支持和各参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首批5个研究方向33个科技创新项目实现“揭榜挂帅”,与行业内16家龙头企业组建多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60余名企业研发工程师及西安交通大学49名硕博研究生参与研发工作,研究院建成1000余平米的办公场地及500余平米的试验基地,安装调试23台(套)试验设备。8个科创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工电隧巡检机器人等4个项目成果在首届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和第十五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展出,哈萨克斯坦等7个国家20余名交通行业外宾及百余名国内嘉宾参观后给予高度评价。

下一步,陕西轨道交通集团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深化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场景向科研项目开放,加强校企人才合作,围绕轨道交通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秦创原及西安“双中心”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助力研发成果转化落地,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轨道交通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西安实践贡献轨道交通力量。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郭沛然实习生雷赫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李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859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