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1年,李克农和妻子赵瑛带着一家大小奔赴延安。一到延安,毛主席、朱德就请他们吃饭,李克农的三子李伦也参加了这次便宴。
席间,毛主席问李伦:“知道你父亲是干什么的吗?”李伦摇头,毛主席风趣地说:“你父亲是大特务,不过是共产党的大特务!”一句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李克农和李伦
这是李伦第一次了解到父亲的工作,因为在此之前,父亲几乎很少回家。不过,即便是与父亲极少接触,父亲对他的教育却足以让他铭记一生。
看到儿子的信,李克农不禁热泪盈眶
李伦生于1927年那个白色恐怖横行的年代,从他呱呱坠地开始,一直到三岁时,才见到父亲。但他不知道的是,他还是母亲肚中刚刚有感知的小胎儿时,就参与过拯救父亲的一次危险任务。
那时,蒋介石背叛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安徽,一直从事中共情报工作的李克农,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
李克农
为逃避敌人的追捕,李克农与战友躲避到了乡下。不料,敌人很快就打听到了他们隐藏的地点,准备突袭。
李克农的妻子赵瑛此时正怀着几个月的身孕,当她从警察局顾问单志伊那里得知消息后,全然不顾腹中的孩子和自己的安危,连夜冒雨雇船渡江,又在泥泞的小路上一深一浅地跑去给丈夫报信。
正因为赵瑛及时的消息,李克农才得以脱险。
李克农和赵瑛
李克农安全后,赵瑛在这年的农历十月初六生下了李伦。有这样一位投身革命的父亲和全力支持父亲革命的母亲,这使得李伦从小就受到了革命的洗礼。
李伦三岁时,与八岁的大哥和母亲来到了上海,掩护父亲的地下工作。这是李伦自出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父亲,只可惜他当时年龄太小,并不能记得第一次见到父亲时的场景。
然而,团聚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多久。1931年,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叛变,这对所有地下党员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李克农
中统驻武汉特派员蔡孟坚当即向南京徐恩曾连发六封加急电报,因是周末,徐恩曾不在,时任徐恩曾秘书的中共地下党员钱壮飞正好看到,大惊失色,连忙用徐的密码本翻译了电文,又迅速派女婿刘杞夫,到上海找到李克农。
李克农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千方百计找到了陈赓,他们又一起去见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机立断,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才使得国民党在上海全城搜捕共产党的行动落空。
由于时间紧迫,李克农无法告知妻儿,也顾不上安排妻儿撤离。还是一个交通员在特务来到之前,给赵瑛和孩子们报信,他们才得以逃脱。
李克农和家人
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赵瑛和孩子们完全没有时间准备,他们无家可归,在上海流落街头十几天后,才找到了与李克农一起在巢湖战斗过的战友。战友告诉他们,李克农奉中央指示转移到了中央苏区,他们此时还是回老家比较好。
于是,赵瑛带着年幼的孩子们,回到了家乡,靠着当小学教员的微薄工资,养活着大家老小。在这期间,没人知道李克农的下落,也不知他是生是死。
直到1934年,李伦也已经七岁,家里突然收到了李克农从江西寄来的信。已经上了二年级的李伦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表达他对父亲的思念。
李伦
收到信后,李克农禁不住热泪盈眶,不少红军将领传阅了这封信,也不禁掉了眼泪。
“我和你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同志关系”
李伦与父亲的第二次团聚是在1938年,当时李克农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工作很忙,所以即便是父子团聚,也没有时间管他。但在这期间,李伦还是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道理。
因日本侵略者不断骚扰,李伦在办事处无法上学,李克农就让他当勤务兵,负责搞卫生、打开水,和勤务班的战士们住在一起,以此来锻炼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李伦与母亲赵瑛
由此,李伦正式成为了一名八路军小战士,每个月还能领一块钱的津贴。
1941年,李伦随父亲来到了延安,在这里,他第一次了解了父亲的工作,更加体会到了父亲的艰难。
一路走来,李伦经历亲人离散、饱尝生活艰苦;在抗日战争中,他又经历了山河破碎,看到了人民遭受深重灾难,这一切都使他较早成熟,心中也早已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延安大生产运动后,生活有了改善。当时李伦只有十三四岁,也学会了纺线, 还到垃圾堆里拾破布,洗干净后交给做鞋的同志。
前排右起:父亲李克农、李伦、母亲赵瑛,后排右起:二哥李力、二姐李冰、大姐李宁、大哥李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参加劳动,李伦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地提高,从而确立了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有一次,全家人都在枣园家里聚会,大家为了一个争执问题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好邓发也在,他就提议让李伦发言。此时李伦还未当上党员,邓发就戏称他为“党外人士”,没想到这无意中的称呼,却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
一天,毛主席看见李克农的二女儿在院子里跳舞,就问她:“你们家那个‘党外人士’现在在哪里?”于是,这件事又传到了李克农那里。
毛主席
李克农听后,气冲冲地回到家,找来李伦严肃地说:“你是什么党外人士?你是共产党的儿子,是党把你养大的。”
接着,李克农又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你要听党的话,你走到哪里,哪里的党组织就是你的父母。我和你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同志关系,你有什么事就去找党组织,靠党,靠组织,靠自己,不要靠我。”
父亲的话深深地烙印在了李伦的心上,这句话也让他铭记了一辈子。
李克农
1943年,抗日形势越发紧张,16岁的李伦向父母提出了想学习军事、上前方打仗的请求。李克农很欣慰,立马找到聂荣臻,将他送去了清涧抗大总校报到。
在抗大,李伦经受了杨哥的军事训练,每天天不亮就出操跑步,再联系射击、投弹、刺杀。到了晚上,他还要复习白天的训练,一直练到深夜。
之后的两年中,李伦又到了炮校学习,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伦
抗战胜利后,炮校大部分开赴东北,李伦则留了下来,冲在了晋绥野战军向绥远挺进的第一线。在包头战斗中,一颗炸弹在距离他二三米的地方爆炸,险些使他丢了性命。
在后来宁波的渡海作战中,李伦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因指挥有序,在战斗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被评为“战斗模范”“工作模范”,荣立一等功。
新中国成立后,李开始投身于我军军事交通工作,此后一直在这条战线上奋斗了四十多个春秋。
李伦
李伦之所以如此优秀,家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战火的锻炼和考验,他自强不息的性格缺一不可。但在李伦的心中,激励他奋斗在第一线的,永远是他的父亲。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