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融入产业模式突破! 西安经开区这样打造新材料高地

澎湃新闻2024-04-09 07:15:07  98

“这是一群特别执着的科学家,他们从宝鸡的山沟里走出来,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把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发展壮大,让新材料这一产业蔚然成势。”

西安经开区科技创新与新经济发展局局长郭哲文在与澎湃新闻记者回溯园区新材料产业源头创新时这样描述。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经开区宣传文旅局供图

在这里,科学家精神与成熟的产业化经验打造了新材料高地。多年来,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经开区集聚了西部超导、欧中科技、西部材料、凯立新材、西部宝德、天力金属、菲尔特、诺博尔、泰金工业、赛特思迈以及赛隆金属等重点企业。2023年,西安经开区的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突破180亿元,拥有48家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新材料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正作为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模式突破的主攻方向之一。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且位列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也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能之一。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而西安经开区正在打造“世界材料看中国,中国材料看西安,西安材料看经开”的竞争态势。发展至今,西安经开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和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国家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石油炼化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等细分领域发展处于国内前列。

西安经开区夜景。西安经开区宣传文旅局供图

西安经开区的新材料产业涵盖钛及钛合金材料、超导材料、高温合金材料、核材料、贵金属催化材料、金属3D打印材料等诸多门类,在航空航天、核电、化工、医疗器械、增材制造、节能环保六大领域形成了基础研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打造了以有色金属材料为主、多领域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

从科研成果里要产业

新材料这一产业在西安蓬勃壮大,离不开周廉院士及学生张平祥院士等最早一批科学家的执着与努力。

1969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29岁的周廉调到西北腹地秦岭山下宝鸡的一个山沟。当年这里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加工科研生产基地,科研资料严重缺乏,仪器相当简陋,周廉和“钛城”人正是在这里开始了艰难的超导科研攀登。

作为中国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88年-2000年),周廉在超导材料性能研究方面,创造了三次世界最高纪录,并率先在国内实现了产业化,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西北有色院始建于1965年,后从宝鸡搬迁到西安,进行二次创业。周廉在任职西北有色院院长期间,构建了西北院科研、中试与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大型科技集团模式。2003年4月,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超导材料生产基地——西部超导科技公司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超导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我国超导材料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一定是固定的模式,宗旨都是要形成新的产业,促使原来走不通的路走通,花的人力更少,成本更少。解决国家的重大科研问题,而且本身就是精密度很高、创新性很强的产业,也只能由他们再去把它做成产品,从成果里要产业。”郭哲文说。

西安有“一院一所”的模式,一院即西安经开区的西北有色院,一所为西安高新区的西安光机所,这些年已发展为两种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新材料领域攻关的技术难题很多是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因此有色院更多以控股的方式在自己体系内形成稳定的机制,而光机所的产业产品大多为民用领域,像满天星一样散出去,更多是通过赋能,研究领域的成果直接运用到已有产业上。本着对产业特性的研究,实事求是,两家机构选择了不同的产业化方式。

西北有色院从底层0-1纵深性研发,按照自己的步骤有序进行,已经形成了超导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又附着了一批相关交叉领域的产业。产业化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求,交叉产业之间形成联动之后,派生出市场及产业层面的创新性的研发。有色院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化,逐渐形成了现在科创板的上市公司。

“这些企业哪怕是车间主任,都是原来的研发人员,既是工人又是科学家,都是科学家加工程师的团队。源头创新的话语权会更重,产业的稳定性更强。因为行标、国标、国际标准都可能是他们设计的。即使疫情期间,有色院也有一两家企业上市,而且产值规模曲线图指数稳步向前。”郭哲文介绍。

目前,西安经开区拥有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38家。西北有色院旗下的企业达31家,形成了以其旗下的新材料创新型企业聚合打造的整体链条。

课题写在车间里

从西部超导开始,西北有色院像一棵大树,扩展出很多产业的分支及不同的产品,创新型的平台也逐渐增多。

作为国内高端金属球形粉末材料的领军企业,欧中科技也是有色院旗下重点企业,2013年成立于西安经开区。欧中科技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建了国内首条超高转速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金属球形粉末工业化生产线,以及国内首条高温合金粉末涡轮盘“SS-PREPDisk?”短流程生产线。

“金属被等离子体熔化为液膜,其在超高速旋转带来的离心力下雾化,然后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形颗粒。我们的产品球形度高、粒径细小。粉末冶金材料粒径越细就越均匀。”

欧中科技生产的SS-PREP??粉末的扫描电镜照片。受访者供图

西安欧中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瞿宗宏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转速越高,粉末粒径越细。“增材制造行业对粉末粒径的要求一般<53μm,我们可以在达到这个标准的同时把氧增量做到很低,因为生产的工艺已经比较成熟了。”

创业阶段从无到有,在老一辈科学家创新突破技术的基础上,新一代工程师也未止步,始终在攻克技术难关,尤其是粉末涡轮盘等有着很长研发周期的关键产品。

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关键是强度、寿命、可靠性等指标。欧中科技2013年开始布局粉末涡轮盘项目,历经近十年,才真正成为供应商。

“产品开发经历了很长时间,通过好多轮次的迭代,主要是技术人员不断探索积累出来的。”瞿宗宏介绍,2016年生产线才投入使用,经过了多次的试验、试制、考核,并历经多次评审会议,一直到2021年底,第一个产品才进入客户的供方名录。从内部小型试样到最终产品,有着严格的考核流程来验证产品性能,如产品的理化检测、组件试验、装机试验。

工艺技术的形成与精进,依靠装备的支撑,也依靠人才的培养。

欧中科技最初采购国外设备,后来发现会受制于人。“解决故障的过程中,技术团队不仅找到症结和关键点,也作出一定的创新,这样运行三四年后,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基本自主可控。”瞿宗宏说。

西安欧中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草滩园区研发生产基地。受访者供图

课题是欧中科技技术研发的一个重要平台。酝酿后开题,评审产品目标、计划、经费预算、技术难点方案等,来攻克一个个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难关。“科研人员的热情很高,有决心做这个事情”,通过“课题写在车间里”的方式不断积累经验。瞿宗宏告诉记者,招来的博士和硕士要在一线的现场锻炼很长时间,技术人员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都是从最基础的干起,要有扎根一线的耐心。

“技术实现突破之后,产品走向量产,公司就要正规化,引入质量管理。发出去的产品必须是可靠的,符合客户要求,并且还要留有足够的裕度。”前期更追求技术的突破,后期产品开始标准化上市,更加追求可靠性及严谨性。

为避免出现又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欧中科技一开始就对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了独立,来保障产品质量的可靠性。“有瑕疵的产品是否可以让步接收对技术和生产主管来讲就在一念之间,这是不科学的。”瞿宗宏说。

除了材料的研究,西北有色院还派生出了新材料检测龙头汉唐检测、材料设备商优耐特容器等企业,不断形成全链条的发展路线,并结合陕西高校材料学院强大的科研实力,不断进行技术突破研发。

从1965年三线建设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延续到现在的汉唐检测,是西北有色院整合其分析检测资源组建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汉唐检测立足钛及钛合金,以锆、铪、钨、钼、钽、铌等稀有难熔金属检测为主,兼顾稀贵金属,瞄准航空航天、核电军工、能源化工、医疗电子等高端制造领域检测评价需求,服务新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

为研究金属材料长时间受力的变形情况,汉唐检测进行持久蠕变试验。受访者供图

中国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把把“尺子”来量化,检测技术一定要在制造业的前沿。新材料从研发到中试,从生产到最后适用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检测的支撑。

“从三线建设开始,老一辈科学家积累建立了一批方法,我们是把基础技术服务商业化、规模化。”汉唐检测总经理杨军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过去新材料领域更重视材料研究,现在也开始重视检测环节。

汉唐检测从过去仅为研究院内部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到自负盈亏,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技术服务水平也在市场这块“试金石”中不断被打磨。

“刚成立的时候有三四千万的收入,相当于研究院内部企业,没有外部的压力,连市场部都没有。后来自负盈亏,才成立了市场部,技术再高,没有市场,肯定是不行的。”杨军红说。

2023年,外部市场收入已经超过汉唐检测营收的一半。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直接面临竞争对手的压力,技术开发也围绕市场需求展开,客户的反馈与调整,使得汉唐检测的技术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投资也更有目的性。“没有市场需求,技术没办法转化。”

除了走向市场的竞争压力带来的技术迭代动力,汉唐检测也通过股权激励、研发奖励等方式,激励人才创新,目前已经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两百余项。

园区的产业化经验

得益于储备丰厚的技术资源、创新资源,相比其他园区,西安经开区更明显的优势在于“产业化”方面已有成熟的经验。

“早期经开区就致力于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包括人才奖补、产业扩大后的政策性支持、创新平台的创建等。”

郭哲文说,新材料的企业很清楚自己的创新研究方向,经开区更多的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如何把人才接住、把研究成果接住,力促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经开区的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是一个颇具成效的探索方式。

郭哲文介绍,陕西实验室、创新平台及检验检测的服务性机构等,在聚集区的创新中心进行聚合。到今年3月31日,陕西省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已经成立三周年,来到了一个新的节点,西安经开区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联合西安市科技局、西北有色院、秦创原发展公司,共同策划了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新材料)。

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新材料)。西安经开区宣传文旅局供图

“西安科研资源优势明显,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过去熟知的资金扶持和人才奖项都是相对常规的方式,现在更多的是创新要素在创新链上的聚合。”实验室成果变成产品,产业化链条上要用到中试检测平台等资源,秦创原将原先分散在陕西各处的资源形成聚合力,将没有打通联系的壁垒打破集中,使得成果转化类的项目,走向产业化之前,可以共享资源,不用重复建设这些平台。

这需要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且创新链布局本身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拥有很多源头创新的力量。

培育链路上,西北有色院的实验室成果进行中试之后,会形成初步产业化,经开区的产业载体提供早期的优惠政策、土地要素保障,降低企业在初创期的成本投入。从研发设计阶段开始到中试到落地,可以拿着一整套方案去变成产业,在经开区实现一站式产业化。

“省科技厅通过资源统筹中心建设了共享的创新平台网络,其中包括新材料产业,这个平台的终端将设立在秦创原未来产业聚集区(新材料)创新中心,将经开区已有的平台、全省的新材料实验平台、创新平台以及检验检测平台整合在一起,新材料的科技成果项目出现之后,立刻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服务性机构,给予其在转化过程中加速赋能,实现快速转化。”

聚集区除了创新链的布局以外,在经开区渭北新城还规划了一个产业基地,进行产业化,解决土地供应、工业载体等问题,省市区三级的政策在此汇集,精准施策,全生命周期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企业回访机制,包括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登高升规,通过“百人助千企”或重点企业走访,不断梳理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精准定位落实到人,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此外,经开区在营商环境、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软性服务上,也下了大功夫。经开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全面实施“一证通办、跨省跨市跨区通办、无偿代办、周末不打烊”等服务举措,37个工作日里完成博世力士乐项目建审手续办理,24天内实现陕汽重卡扩能项目征地拆迁、七通一平、启动建设,都得到了企业认可。同时,经开区医疗、教育覆盖度位于西安市前列。郭哲文表示,“企业和经开区签订入区协议的时候,经开区都会承诺,科研人员的孩子在经开区的学校上学有进校保证。”

而园区良好的财税状态,也能为身处其中的企业带来稳定的经营环境。

郭哲文介绍,从一开始就把资源空间留给工业企业和相应配套的机构。经开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更多的是服务于经营主体工业企业。

“技术工人、工程师,或是企业高管,他们需要什么,有目的地实施。依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开区财税收入状态稳定,政府的投入更多的是满足企业主体的生产生活需求,要保障基础设施来配套企业的需求,比如学校医院等。”

近期,西安市2023年官方外资数据公布,经开区以25068万美元的实际使用外资额排名全市第一,金额较上年提升35%。即使近两年有地缘政治的影响,经开区的外资企业依然在增资扩产。一家做工业风机的德国企业依必安派特,看到经开区稳定的状态后,将原本准备放在印度的投资放在了经开区。

“开发区其实没把自己当一个行政管理机关,我们和企业签订协议,是以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去面对的。我们在选择入区企业,其实企业也在选择落地点。西北有色院旗下的31家企业都放在经开区,本身就是一种认可。”郭哲文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669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