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1910年汪精卫谋划刺杀清政府的实际掌权者、摄政王载沣失败被捕后,在狱中写的一首诗。
当年的汪精卫还是个文弱书生,为了革命不惜慷慨赴死,这首诗读来是何其悲壮。
然而仅仅28年后的1938年,汪精卫便发表“艳电”公开投敌当了汉奸。
汪精卫从重庆出走时的职务是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虽然都是虚职,但就地位而言,俨然是国民党的二号人物。
抗战期间,日军飞机虽然持续对重庆大后方轰炸了数年,但也没有有什么高官被炸死。
事实上,汪精卫在大后方既不缺钱不缺地位,更没有生命危险。
但从一个慷慨赴死的热血革命者变成一个卖国求荣的大汉奸,他为何要作出这种选择呢?
汪精卫
一、在与老蒋的斗争中始终出于下风,不甘做影子
在国民党内论资排队,汪精卫比老蒋高许多。孙中山病逝后只有三个人最有资格接班,分别是廖仲恺、胡汉民和汪精卫。
前两人一个太左、一个太右,都到遭到对方阵营的反对,于是汪精卫便成了最大公约数。在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后,他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正式成为一哥。
汪精卫虽然有一哥头衔,但部队骨干是以老蒋为校长的黄埔系,日后老蒋通过黄埔系学生逐渐控制了部队。
1926,老蒋发动中山舰事件,汪精卫被迫下野出国治病,自此他在政治上再也没有赢过老蒋。发展到后来,老蒋内有黄埔系撑腰,外有小弟张学良呼应,汪精卫更没有机会撼动他。
当然由于汪精卫在政界拥有很大号召力,老蒋也离不开他,两人分分合合,斗争不断,但结果都是汪精卫处于下风。两人合时,汪精卫总以二号人物身份上台,负责政务。
汪精卫相对开明,将自己视为孙中山的传人。老蒋则偏向独裁,这是让汪精卫非常不爽的地方。两人几乎处于公开状态的斗争,老蒋也不得不防着汪精卫一手。所以,汪精卫虽然贵为二号人物,很多事情没有老蒋点头,他仍然办不成。
久而久之,汪精卫发现自己其实是个背锅侠,平时处处受制,出问题了都要他来背。比如长城抗战失败后,中国向日本求和,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舆论将此事怪到汪精卫头上,后来一个叫孙凤鸣的记者行刺,对汪精卫连开三枪。其中一颗子弹一直无法取出,也是导致他后来死亡的重要原因。
权力就像一剂毒药,政治人物一旦到了一定的地位,对权力便有无穷的欲望,他们内心或多或少有些自负,不愿做别的影子。汪精卫也是如此,可以说他与老蒋决裂是必然的事。
两个死对头
二、军事上的失败,让汪精卫彻底丧失信心
投日并不是汪精卫最开始的想法,他担任行政院长期间推行的政策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甚至还认为在军事积极抵抗,才能在外交上有所突破。
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汪精卫也积极奔走支持19路军抵抗,虽然向张学良求援无果,但好歹从阎锡山那里要来一批手榴弹。
1932年7月,日军侵犯热河,汪精卫电令张学良出兵抵抗,但张并不买他的面子。为此汪精卫不惜与张学良撕破脸皮,发电报痛斥他不仅不抗日,而且不断向政府索取巨额军费,并要求与张学良一同辞职。
当然,最终因为老蒋偏袒张学良而不了了之。
直至1933年的长城抗战才使汪精卫心态彻底转变。前几次与日军作战是局部性战争,国民政府还未拼进全力,无法看出中日双方的差距。长城抗战,中国几乎是以举国之力与日军对抗,但最终结果仍是惨败。
汪精卫派心腹陈公博到前线观察,陈回来汇报后使汪精卫态度大变。他认为中国士兵不是不愿战而是不能战,在战场上往往还没看到敌人,就被炸死了。两国实力悬殊,抵抗下去只会白白牺牲。
此前汪精卫曾数此出国考察,认清楚了国际形势。国联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欧美袖手旁观,苏联虽愿意援助,但只是企图牺牲中国拖住日本。中国抗战只能靠自己,但靠自己又不是日本的对手。
直至抗战全面爆发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无一例外都以惨败告终,尤其是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中国几乎半壁江山都已沦陷。
这种情况更使汪精卫绝望,最终提出“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他认为即使欧美和苏联都援助中国,能对日本造成一定麻烦。但“日本感觉着痒的时候,中国感觉着痛了,等到日本感觉着痛的时候,中国已会因痛而死了。”
汪精卫最能迷惑国人的言论是:“我们是弱国,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我们要使每一个人,每一块地都成为灰烬。我们牺牲完了,我们抵抗的目的也达成了。”
当今许多人劝东欧小国投降与汪精卫的言论如出一辙。
三、内心潜藏的亲日思想,被战争激发
汪精卫早年留学日本,看到了日本的巨大发展,潜意识里羡慕日本,尤其是长城抗战失败后,这种潜藏的仰慕终于被激发出来。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慕强”。
日本和欧美同样压迫中国,但基于所谓的“同文同种就是兄弟”的观念,汪精卫内心更倾向于依靠日本对抗欧美。
汪精卫亲日,但他认为自己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是继承了孙中山的理念。孙中山曾在日本作过“大亚细亚主义”的演讲,认为中日同文同种,是兄弟之邦,应该亲善。
但亲善是有前提的。一是日本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平等身份对待中国。二是要求日本国民谨慎选择做“西方的鹰犬”还是做“东方的干城”。三是孙中山所说的亲善是与日本国民亲善。
孙中山的“大亚细亚主义”被汪精卫曲解成“大亚洲主义”,强调“中日合作为解决东亚问题之核心”。
他所谓的合作是与军国主义政府的合作,两国要做到“外交方针一致、国防方针一致”“要联合那个,使两个国家一起与之为友,要对抗那个,便两个国家一起与之为敌”。
汪精卫幻想依靠日本人的力量复兴中国,从而打破欧美对中国的殖民压迫。所谓黄种人与黄种人联合,亚洲人与亚洲人联合,与日本人提出的“大东亚共荣”不谋而合,事实上就是当日本的傀儡。
另一方面,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大片土地沦陷,日本侵略者也对中国老百姓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在东北、华北扶持了数个伪政权和维持会。这些伪政权头目大多是北洋时期的旧官员、旧军阀,所谓的施政只不过是鱼肉百姓。
于是沦陷区的老百姓便成了汪精卫投敌的借口,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对国家对人民负有责任,要去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老百姓成了汪精卫的遮羞布,某种程度上能让他觉得投敌多了一些正当性,减轻思想包袱。
事实也是如此,汪精卫在遗书中对自己进行了美化。认为自己保全了沦陷的国土、保全了受苦受难的百姓、保全了被日军击溃俘虏的军人。
自己做好了,对重庆方面无害,自己做不好,则影响日军战斗力。战争结束后,他会把这一切都交归中央。言外之意,自己不但无过还有功。
当然,不论这他投靠日本的借口也好,是内心真心想法也罢,都无法改变投敌当汉奸的事实。
尾声:
从以上三点分析,汪精卫投敌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政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权力的欲望。跟个人贪图享受并没有太大关系,毕竟这些他在大后方或者直接出国也可以拥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