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张照片,对于照片中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没错,他就是开国上将杨得志,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著名记者斯诺为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杨得志出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
说起杨得志将军,笔者总会想到一句话:
“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笔者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杨将军,是恰到好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杨得志的故事。
1928年1月到4月,朱德率领历经考验的革命火种,在湘南农村地区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武装起义,即著名的湘南起义,在这次起义的部队中有一名刚入伍的新兵,他就是杨得志。
随后,杨得志跟随朱德、陈毅领导的部队来到井冈山,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在庆祝会师大会上,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论述了两军会师的伟大意义,并用孙悟空的故事激励大家,这让杨得志印象深刻。
对此,杨得志后来回忆道:
“那时,我是入伍几个月的新兵,还不能完全理解他话中的深刻含义,但他讲的故事和比喻我却印象极深。在我们军队还弱小的年代,在游击战争的年月里,我曾不止一次用它激励自己和所领导的部队。至今,他当时的形象仍如在眼前。”
此后,杨得志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及历次反“围剿”斗争,在此期间,杨得志曾率红1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队3个师的轮番进攻,被总部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我们都知道,杨得志有“三件宝”,第一件就是1933年由中革军委颁发给他的三等红星奖章,第二件是1934年杨得志缴获的一支勃朗宁手枪,第三件是1935年部队经过云南时发的一瓶云南白药。
随后的长征途中,身为红一团(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担负着先遣任务,即为中央纵队与红军主力开路,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这些关键行动中,都有杨得志的身影。
尤其是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使得红军避免沦为第二个石达开,保存了革命力量。
长征胜利后,由红1、3军团等部队合编后的红1军团下辖三个师,杨得志的职务不升反降,由之前的团长晋升为师长,从中可以看出杨得志在长征途中所立的战功,也可以看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对杨得志的器重。
当然,杨得志没有止步于此,抗日战争时期,他血战平型关,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人民军队中出现了一支劲旅,即大名鼎鼎的“杨罗耿兵团”,他们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以及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谓的“杨罗耿”指的是兵团的三位主要首长杨得志、罗瑞卿、耿飚。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又率领志愿军远赴朝鲜战场,曾一度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司令员,成为彭老总的得力助手。
1955年,杨得志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并在这一年的授衔中被授予上将,此后,杨得志又担任了武汉军区司令员与昆明军区司令员,并指挥了七十年代末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1979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调整三总部、各大军区、各大单位领导班子,由于邓小平担任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多个职务,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于是决定不再兼任总参谋长的职务。
在酝酿总参谋长的接替人选时,聂帅推荐了杨成武,但考虑到特殊时期杨成武在军内问题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军内有质疑声,随后一些老同志又推荐了杨勇。
然而,由于杨勇在主持总参谋部日常工作期间,比较坚持原则,有人不希望他接任总参谋长的职务,不少匿名告状信寄到了军委等有关部门,因此,杨勇接任总长一事也就作罢。
不得已之下,邓小平派出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南下广州,向叶帅征求意见,然后又与徐帅、聂帅交换了意见,最终确定了总参谋长的接替人选:杨得志。
1980年2月20日,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在总参谋部会议上宣布了中央的决定:
邓小平免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杨得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