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年, 她结束了她的一生

书童读史2024-04-08 22:04:22  55

作为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皇后,她一生中有一些避不开的人,这些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有的人是她的竞争对手,例如胡善祥,作为《明史》上难得被写出来名字的皇后,胡善祥却是明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胡善祥被废之后,才有了今天的主角,孙皇后。而孙皇后和朱瞻基的故事,又有几分曲折。

孙氏,《明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很遗憾,在明朝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一朝皇后,《明史》没有写她的名字。她是山东邹平人。

有一句话叫三岁看老,这话虽然有时候不成立,但是在孙氏的身上,还真有这么点意思。

孙氏从小就很漂亮,长得楚楚动人,亭亭玉立,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主簿。彼时的这些人想不到,孙氏竟然会成为一朝皇后。

这姻缘的一开始,还得从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皇后的母亲说起,她就是永城人,她时不时入宫,也会说起,孙忠有一个贤惠的女儿。

就这样,孙氏的贤惠,逐渐也在宫里传开。

既然是这样贤惠的女子,后来她入宫,朱棣命令张氏抚育她,似乎也不是一个特别难以理解的事情,毕竟,皇家有这么多儿子,而且,又是张氏的母亲口中的贤女。

这样贤惠的女子,嫁入皇家是正常的。知根知底,又有贤名。当时的孙家,外戚势力并不强大,皇室控制这样的外戚家族,相对说来,还是比较容易控制。

你以为孙氏有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就会在朱瞻基婚配的时候,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太子妃吗?

不,朱瞻基的皇太子妃是胡善祥,孙氏为嫔。

当朱瞻基登上皇位,先册封的皇后也是胡善祥,但是也能看出来,朱瞻基对于孙氏,也是非常喜欢。明史上,在孙氏之前,皇后有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是有册无宝。

宣德元年五月,朱瞻基请命太后,制金宝赐给了孙贵妃。而明朝贵妃有宝,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不得不说,朱瞻基这人,其实对明朝的影响挺大。

他开设了内书堂,宦官从此能名正言顺地接受教育,这也是朱瞻基被一些人所诟病的地方。

这还得从朱瞻基的爷爷朱棣说起,内阁制度的逐渐形成,是在朱棣时期,此后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就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他的后代子孙,不是都像他那样热爱工作,也不像他那样精力充沛。

朱元璋和朱棣俩人,那确实是工作狂。

所以朱棣时候的内阁制,很多事情,朱棣都是亲力亲为,内阁这些人就像他的私人秘书,更多是一种辅助作用。

朱瞻基时期,出现了“票拟”,票拟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内阁成员草拟的对于臣子的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然后贴在奏疏上面,再上奏。

与票拟相对应的一个词,叫批朱。就是说,皇帝得用红笔把这些内阁的处理意见用红笔写出,这叫批朱。这些处理意见,得经过批朱,才能生效。

本来这权力是在皇帝手里,但是从一些史料看,明宣宗时期,除了皇帝御笔亲批,还有一些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示,也就是说,皇帝把批朱的权力,放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司礼监秉笔太监得识字才能干这活,朱瞻基开设内书堂,宦官识字率提升,掌握了批朱权力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那权力是水涨船高。

这也为后来的明朝出现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所以,如果说明朝宦官的命运,从朱瞻基开始被改变,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朱瞻基除了开设内书堂,他还做了一件明朝之前未有之事,那就是废后。

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因为无子又多病,宣德三年,朱瞻基命令胡善祥上表辞去后位。

朱瞻基册封孙氏为后,孙氏也成了他第二任皇后。

孙氏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朱祁镇。

根据《明史》说辞,朱祁镇的亲生母亲不是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是我觉得这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在明宣宗初期,当时的张太后仍然在世,一些军国事情,是张太后裁决的,也就是说,张太后的地位,不仅仅在后宫中很高,就是在朝堂上,她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张太后这样的地位,孙氏在后宫里怎么“阴取宫人子为己子”?

孙氏对待朱祁镇,是挺不错。

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朱祁镇的人生。朱祁镇从明朝皇帝变成了瓦剌人的阶下囚,朱祁钰登上皇位,然后朱祁镇又被群臣迎回来。

无论是朱祁镇,还是朱祁钰,他们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祁镇被群臣迎回来后,他被囚禁在南宫。孙氏时常会派人看望朱祁镇。

1457年,明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夺门之变。

石亨等人密谋夺门,这件事情中,他们是先秘密告诉了孙氏,等到孙氏的同意之后,才有了后来的夺门之变。

从这件事情中,也能看出来孙氏在当时的地位。

钱溥、陈汝言曾经说,复辟时如果没有太后的诏书,谁敢提兵入禁门?

这也可见孙氏的重要性,又因为石亨等人都已经因为夺门之功而受赏,明英宗给孙氏加了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

1462年,孙氏结束了她的一生。

她的一生,从贵妃到皇后,从皇后到太后,又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她能在这些巨变中活下去,是有她的生存之道的。

明朝后宫中,能活下去,并且活得还不错的人,是不能简单看待的。

史料参考:《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明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340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