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里,有这样一条亘古不变的定理,那就是,当汽车配置卷到无物可卷的地步时,汽车厂商的关注点将会重新回归到“内饰”身上。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内饰这种东西,本质上来讲是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平日里感知最为明显的区域,也是消费者相对比较关注的部分,相较于智能驾驶、新型动力电池等投资大,耗时长的项目,升级内饰所能带来的直观提升是很明显的,也最容易带动销量。
于是在自动驾驶尚且难堪大任、动力电池技术陷入瓶颈的当下,车市也再次掀起了一次“内饰革命”。据统计,去年全球汽车内饰市场的总体份额大约在1,574亿美元,而随着车企在内饰项目上的投入增大,预计到2028年,该市场的规模将会接近2,000亿美元。
那么,下一阶段的内饰发展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前进呢?对于车企来说搞“内饰内卷”真的能够让他们增加销量吗?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收音机+旋钮式按键的操作组合,基本是一辆汽车中控部分的全部,后来厂家将可触摸操作的中控屏幕引入车机,并赋予其“导航”、“音乐播放”等功能,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汽车内饰正朝着“智能座舱”的模式发展。
别看这名字听起来唬人,其实这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基于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技术,给汽车座舱增添更多的交互方式,比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眼球追踪等,以提高汽车与人的互动频率和深度,其次给汽车增添更多的多媒体触摸屏幕,使驾乘人员获得更好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有了智能车载系统加持,用户还可以利用语音等形式控制“开灯照明”、“座椅调节”等功能,使整个车厢成为了一个智能化场景,就类似现在一些科技公司主推的“智能家居”一个意思,只不过场景换成了汽车而已,此外HUD抬头显示、车联网功能的加入,也让整车更像一个移动之家。
而未来,汽车上或许会搭载更多的传感器,比如身高体重、血压血氧的监测系统,以随时保证驾驶员处于最佳的状态,而其余的乘客也可以随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这对于长途驾驶来说,有着比较大的意义,当然这也一定程度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还有一部分车企提出了定制化内饰的概念,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内饰的设计风格,不仅仅是座椅不同或者配色上的差异,而是在功能配备及分区等方面有着更大的自主权,但考虑当前汽车生产制造,具有很强的统一性,所以该设想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除了设计理念上的不同,未来内饰还将会使用更多的新型材料,让汽车更加环保,减少其在回收阶段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新型材料在强度和重量上也能够有所优化,这对于整车的能耗控制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可调光”玻璃技术也将在未来被用在汽车上,这种玻璃不仅可以过滤紫外线,还能够自主调整外部进入车内的光线强度,以此来保证驾驶舒适度。
不过,整体来看,这些所谓的内饰升级,从根本上并没有颠覆传统驾驶舱设计的逻辑,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科技化”,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提升,就好比家里智能家居产品,其实有和没有,本质上都不会影响日常的生活体验。更何况,汽车是一种以代步功能为主的工具,有没有智能化,其实不太影响人们的驾乘体验。
因此,内饰的智能化革命能否带来更多的订单,或许取决于车企最终的定价态度,若是把内饰研发成本过多转嫁给消费者,或是以此为噱头大搞溢价,最终的结果恐怕就不会太理想。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