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钟建军
为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12月1日,烟台市组织开展“非遗里的新风尚”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暨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展演活动。在“非遗里的移风易俗”展享会现场,权福健、于志娜、陈亮、梁巧艳4名非遗传承人上台展示了各自创作的移风易俗系列非遗作品,阐释创作理念,倡导文明新风。
一碗面蕴含文明之“道”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山大面”代表性传承人权福健现场讲述自己与福山大面的故事。(吕奇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山大面”代表性传承人权福健,现场以“暖心面”“情侣和谐面”和“五福久财吉祥面”为例,详细阐释了福山大面中蕴含的“孝道、情道、喜道”文明内涵。
“移风易俗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碗面就是其重要载体。面条被称为‘吉祥饭’,在人的出生、满月、百天、生日、结婚、过寿等人生阶段都被端上餐桌,意义非凡。”权福健说,希望大家在品尝传统美食的同时,将移风易俗落到实处。为了将非遗传承与移风易俗更优地结合,他还设计了一套餐具,设计理念为“光盘见福”,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花饽饽里的喜事新“风”
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于志娜分享花饽饽传统习俗。(吕奇摄)
“我们有句谚语是‘一对虎,一对燕,一对牛蹄中状元’,表达了对小宝宝一生的美好祝福。”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于志娜在台上分享了花饽饽传统习俗。
“大家看到的这些既好看又好吃的胶东花饽饽也是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家有喜事不一定非要大摆酒席,用非遗花饽饽习俗同样可以营造满满的仪式感。”于志娜说,像结婚时用的铜盆饽饽,寓意以后的生活年年有余,其实胶东花饽饽的这些寓意,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这些藏在美食里的非遗,使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生动地把移风易俗的内容呈现了出来。”她表示,今后会继续把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好,更好地弘扬文明新风,讲好移风易俗新故事。
烙画故事传递“和谐敬老”
烟台传统烙画制作技艺传承人陈亮展示葫芦烙画作品。(吕奇摄)
烟台传统烙画制作技艺传承人陈亮也展示了他创作的多件葫芦烙画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关于移风易俗主题,可创作的内容很广,我最近创作的这几件作品,主要是跟和谐、敬老、互爱相关的。”陈亮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他将下乡期间看到的一些场景烙画在葫芦上。有的是老人给老伴儿喂饭,体现了互敬互爱;有的是孙女搀扶奶奶过马路,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烙画作为传承千年的技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想通过我的创作,将烙画与移风易俗有效结合,让更多的人对移风易俗有更深刻的理解,让文明新风走进千家万户。”
巧构思剪出“十抵制十提倡”
国家级非遗项目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现场分享自己创作的移风易俗剪纸作品。(吕奇摄)
国家级非遗项目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现场分享了她围绕“十抵制十提倡”主题创作的移风易俗剪纸作品。“这幅作品,讲述的是不靠不等的愚公精神,倡导勤劳致富,是一个劳动场景,男女老少齐上手,而且用金钱花进行了点缀,因为它是一条通往致富的路。”她手持剪纸相框介绍道。
梁巧艳说,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烟台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剪纸中用到的元素有的来自烟台博物馆的文物,有的来自海阳大秧歌、长岛渔家号子、螳螂拳等非遗文化,既是对非遗的传承与发扬,也能更好地倡导移风易俗,一举两得。
非遗和移风易俗“相得益彰”
在“非遗里的移风易俗”展享会现场,非遗作品的展位前围满了市民,大家对以移风易俗为主题创作的作品赞不绝口。“非遗和移风易俗进行了结合,创作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很有新意。”市民王先生说,“我们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了解了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也意识到改变陈旧习俗的重要性。”
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在胶东花饽饽展位前驻足欣赏。(吕奇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们移风易俗的活动相结合,相得益彰。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后又以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回归于民间。”梁巧艳认为,这场活动不仅弘扬了文明新风尚,也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人的心灵和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
梁巧艳向小朋友介绍她创作的剪纸作品。(吕奇摄)
活动中,非遗传承人们纷纷表示,会将传承非遗文化和倡树文明新风相结合,让更多市民体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推动婚事新办、文明节俭等理念深入人心,使文明新风润泽万家。
本次活动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烟台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烟台融媒中心承办,福山区委宣传部,福山区文化和旅游局,门楼街道工委、办事处协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8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