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2时25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首型4米级直径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首飞成功,成为中国低轨运力最强的单芯级运载火箭。
单芯级火箭相对于助推火箭而言,级间分离次数少,具有可靠性高、制造成本低等先天优势。长征十二号火箭直径3.8米,全箭总长将近62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目前长细比最大的火箭,整流罩直径5.2米,而且没有尾翼。对于火箭控制系统而言,“大长细比”“大整流罩”“无尾翼”“无助推”,每一个特点都指向一个难题——晃。
精准识别控制信号
“火箭竖立在塔架上的时候像一支钢笔,点火起飞后,在发动机巨大的推力作用下,加上贮箱里燃料的晃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在慢镜头下,它其实会像一支刚离弦的箭一样,有轻微的弯曲和扭转,我们称之为低频振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贺从园解释,这样的晃动对于长征十二号来说会更加明显。
低频振动除了会给火箭箭体结构带来威胁,也会成为控制系统进行姿态控制的“噪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控制所研制团队通过“速率陀螺优选+校正网络优化”设计来抑制低频弹性,在常规速率陀螺选位的基础上,创新采用控制器参数自动寻优和速率陀螺因子动态分配技术,确定最佳的陀螺安装位置,提升系统稳定裕度,解决复杂刚晃弹约束下控制器参数设计难题,让控制系统能够轻松过滤掉“噪音”,准确识别姿态信息,精确实施姿态控制。
方寸间掌控澎湃动力
3米8的身体,5米2的脑袋,当长征十二号的极简构型遇到文昌热烈而又多变的风,让火箭的控制难度又提高了一个等级。
火箭飞行中穿越稠密大气的时候,吹向箭体的风会形成强大的气动干扰力,若不加以控制,轻则使火箭偏离飞行轨道,重则甚至导致箭体解体。
长征十二号一子级配置4台120吨级发动机,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6吨,强劲动力带来的干扰和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同时紧凑的发动机布局,让其摆角运动空间仅有4°,极大局限了控制能力,控制系统必须在借鉴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新型控制技术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
为解决小摆角下的大风区可控性问题,长征十二号首次应用“干扰补偿+主动减载+AAC自适应控制”的主被动减载控制方案,同时对发动机机架变形进行补偿,挖掘摆角余量,让火箭能够于方寸间掌控澎湃动力,御风而行。其中干扰补偿和主动减载互相配合,同步实施,前者将测量传感器获得的信息经过计算预估出气动干扰力矩,并提前进行补偿控制,不打无准备之仗;后者则根据实际状态,实时动态调整风攻角来降低气动干扰。
AAC自适应控制则是应对极端情况的有力保险。如果风力干扰让姿态偏差超过设定极限,AAC将自动触发,放大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让控制系统“遇强则强”,提高系统对风干扰偏差的适应性,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对弹性偏差的适应性。进一步通过故障检测与飞行控制重构技术,从算法层面为飞行可靠性加上“双保险”。
通讯员陈葆娟新民晚报记者叶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8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