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没有天生的战斗民族,只有最善于使用军事资源,让族群战斗单位力量最大化的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上一个时代的强者,也往往会成为新时代强者的垫脚石,17、18世纪的蒙古人就是如此。蒙古人在当时屡次败给八旗军,不是因为他们不善战,而是他们的战斗单位和八旗军有好几倍的攻防差距。
所谓的战斗单位就是在战斗中交战的最小单位,冷兵器时代的士兵,工业化时代的大型武器平台都是一个战斗单位。蒙古人是冷兵器时代,游牧骑射战术的最强者,但在17世纪,他们的骑射攻击能力却很难对抗八旗军。
17世纪的八旗军主要战术手段也是骑射,是有女真特色的五步射面近距离射击技术。八旗军战士的射箭能力和蒙古人半斤八两,防御能力却大大超过。17世纪初的蒙古人铠甲防御能力可是远不如他们的老祖宗,13世纪的蒙古人由于得到了汉地的铠甲供应,披甲比例最多可以达到六成,17世纪初的蒙古人可是四十户才有两副铠甲。当时蒙古草原上九十 头牲畜才能换取一整套铠甲,九个大牲口才能换取一个头盔,普通蒙古人家庭一家往往只有90到200头牛羊马。
入关前后的八旗军总共有12万左右的壮丁,拥有铠甲四万多副(康熙年间的统计),平均三人有一副铠甲。实际上八旗军的铠甲分满汉,地道的满洲八旗战士按照两人一副铠甲的标准分装备,汉军八旗则按照五个人一副铠甲的标准拿装备。和蒙古人PK最多的八旗部队,就是两人一副铠甲的满洲八旗。
双方交战时,蒙古骑兵冲到八旗军战士前射箭,就会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敌人的盔甲间隙进行射击,射击往往变成了无用功。八旗军使用的清弓就不用考虑那么多,直接射击蒙古骑兵就行,因为当时的蒙古人中只有王爷的护卫有铠甲。八旗军的铠甲是怎么来的,一部分是女真部落兼并战争中夺取的(这部分还是贸易居多),多尔衮舅舅掌管的乌拉部就是最大的赞助人,两次大战给了八旗军一万副铠甲(乌碣岩之战给了3000副,乌拉部灭亡给了“甲7000副”;一部分就是从明军手中缴获的,清河城之战明军给了“甲七千副”,松锦大战的战利品是“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蒙古人在整个明朝时期,和明军大战不少,大规模的围歼战就只有土木堡那一次,武器装备并没有因此升级。蒙古骑兵可以凭借骑射打了就跑的优势,反复袭扰、击败没有海量骑兵、装备精良的明军。面对机动能力不次于自己,也有众多盔甲保护的八旗军就只能吃瘪。
其次,就是八旗军逐渐变成了一支火器化军队,有红衣大炮、子母炮和鸟铳充当远程打击手段。康熙年间,满洲八旗也逐渐火器化。到了雍正时期,清军远征准噶尔时,已经有六成八旗士兵装备了火绳枪。满清从上到下都知道火器的威力,“……鸟枪一项 , 能冲锐折坚 , 最为便利”是他们的共识。八旗使用的鸟枪是一种轻型火绳枪,发射子弹的枪口动能可以超过1000焦,是弓箭射击动能的十倍。
八旗军还有红衣大炮和骑兵配合作战的骑、炮结合战术,多铎就是凭借这一战术用2万八旗军击败了5万蒙古骑兵。八旗军还喜欢用子母炮快速射击,阻挡蒙古骑兵的冲击,昭莫多之战八旗军就是用子母炮干掉了噶尔丹的老婆(兼嫂子)。
火器、铠甲促进了八旗军的功防,这并不是秘密,准噶尔人也有类似的条件,准噶尔人因此成了八旗军的劲敌。其他的蒙古人没有这样的装备,就只能屡屡被八旗军打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7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