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中国元首外交进入“拉美时刻”。
应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巴西总统卢拉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13日至21日赴秘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赴巴西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
11月2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后乘专机启程回国。摄影/本刊记者 盛佳鹏
今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共开展四次重要出访。除本次的拉美之行外,其余三次分别面向欧洲、中亚、金砖和“全球南方”国家,为中国同各国在时代风浪中携手前行提供战略引领。此外,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等主场外交精彩纷呈,书写互利共赢合作新篇章;邀请数十位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为双边关系实现新发展增添动力。
“朋友圈”越来越大
2024年新年伊始,中国和瑙鲁复交,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增至183个。2016年以来,中国已经同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等11个国家先后建交、复交。
在春夏之交的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首次出访选择了欧洲,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今年还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访法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特别邀请习近平赴上比利牛斯省参访。在这个对马克龙个人成长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两国元首在高山之上的牧羊人驿站登高望远、开怀畅谈,续写“高山流水遇知音”佳话。
5月7日,应法国总统马克龙特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来到法国西南部上比利牛斯省访问。在图尔马莱山口,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合影。图/新华
此访期间,习近平同马克龙就进一步发展中法关系达成多项共识。习近平表示,双方应该坚守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初心,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乱局下,中法要坚持独立自主,共同防止“新冷战”或阵营对抗;要坚持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多彩世界的和谐共处;要坚持高瞻远瞩,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反对“脱钩断链”“筑墙设垒”。
今年以来,习近平还会见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德国总理朔尔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等欧洲国家领导人,共同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进入仲夏时节,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的中亚之行,则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进一步巩固扩大了中国的“朋友圈”,实现了中国同有关国家关系的再提升、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再巩固。
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今年以来,习近平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印度尼西亚当选总统普拉博沃、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等多位周边国家领导人分别举行会谈会见,共同倡导和平、合作、包容、融合的亚洲价值观,擘画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新愿景。
在今年的双边及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同马尔代夫、乌兹别克斯坦、安哥拉、匈牙利、赤道几内亚、塞尔维亚、所罗门群岛、津巴布韦等数十个国家建立或提升了战略伙伴关系。
在维护大国关系稳定和平衡发展方面,中国也正在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种种全球性挑战,大国之间是合作还是对抗,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11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摄影/本刊记者 盛佳鹏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在秘鲁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国家暨G20研究中心主任徐飞彪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是合作还是对抗,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福祉,更影响着全球人类的前途命运。中美两国经济体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超过40%,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不稳定,这个世界也没法太平。
在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看来,美国总统拜登将在两个月后卸任。在这样的特殊节点,这次中美元首会晤总结了过去四年两国交往的经验,强调保持对话、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延续中美关系企稳发展的共同愿望。高飞还指出,目前,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依然是美方需要确立正确的对华认知,系好两国关系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主席提出的7点经验和启示,正是发展健康、稳定、可持续的中美关系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基础。
金秋十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飞赴伏尔加河畔千年古城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也是金砖国家实现历史性扩员后的首次峰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金砖合作引领“全球南方”大团结,正在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中国和金砖伙伴共同努力和推动下,不断成熟壮大的金砖成色更足、阵容更强、声音更响,必将进一步弘扬金砖共同价值、维护金砖共同利益、促进金砖联合自强,为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动能。
今年也是中国和俄罗斯建交75周年。当地时间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喀山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这已经是中俄两国元首今年第三次会面。此前两次会面,分别是在今年5月普京总统访华和今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期间。
这次喀山会晤中,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75年来,中俄关系风雨兼程,探索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相邻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双方秉持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精神,不断深化和拓展全面战略协作和各领域务实合作,为推动两国发展振兴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为增进中俄人民福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
在高飞看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在当前这样的背景下,大国之间如何协调沟通至关重要。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高飞认为,今年以来,中国在协调大国外交的过程当中,正是遵循着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大国外交的总体设计不断推进,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于世界格局的巨大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
在外交风格上,高飞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首先是有底线的,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有底色的,这个底色就是中国爱好和平、协和万邦、胸怀天下的文化传统;更是有志向的,这个志向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此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有勇气的,我们追求国际公平和正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在2024年的中国外交活动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风格,在实践当中越来越鲜明。此外,中国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既迎进来又走出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路人”越来越多。
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
9月,以“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吸引世界目光。此次峰会是今年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主场外交活动。非洲53个同我建交国领导人悉数出席,38位国家元首、9位政府首脑、4位副国家元首、2位总统代表和非盟委员会主席齐聚北京。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开展40多场双多边活动,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9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方及国际贵宾。宴会前,习近平和彭丽媛同贵宾们集体合影留念。图/新华
习近平强调,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深化中非合作,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
依托中非合作论坛,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中非互利合作持续提质升级。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双边贸易额增长近26倍,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深刻影响人类发展进程。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非盟成为二十国集团正式成员,埃及、埃塞俄比亚加入金砖大家庭,不结盟运动第十九次峰会、第三届南方首脑会议在非洲相继召开。今年3月,中非50国学者联合发表“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呼吁改革国际金融架构,维护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机制,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表达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心声。
在给非洲50国学者的复信中,习近平强调:“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矢志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必将进一步增强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力量,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全球南方’发展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此外,今年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30多个国家领导人出席围绕加强多边主义、促进公正的全球发展和安全深入沟通,畅所欲言。各方反对强权霸凌和双重标准,呼吁尽快在加沙停火止战、改革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凸显“全球南方”国家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对发展繁荣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目前,“全球南方”国家占世界经济比重已超过40%,在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公道正义、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当今世界的稳定、向善、进步力量。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明显滞后,“全球南方”代表性和发言权未得到充分体现,不仅制约“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振兴,也影响国际社会更好应对全球性挑战。
2024年,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从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方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表明,中国始终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
徐飞彪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比重快速提升,正在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与此同时,“全球南方”还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集合体,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到40%上升至当前的超过80%。
徐飞彪还认为,“全球南方”再度崛起,并加大团结自强,其主要诉求之一,便是发出“全球南方”声音,推进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而中国在其中发挥了四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多边主义的捍卫者、国际秩序改革的推动者、全球治理的实践者、治理方案的贡献者。
目前,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同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南方”发展振兴做出巨大贡献。
在亚洲,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框架下,一批能源、交通、基建项目相继落地。在非洲,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等项目,通过中国智慧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在拉美,中国累计实施了超20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如,中国投资的巴西美丽山项目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还直接创造了近3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在阿根廷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使非正规就业的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
徐飞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在应对贫困和粮食危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巴西十分认可中国在消除贫困和饥饿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果。中国在消除贫困和饥饿方面承担了国际责任。对于那些依然面临贫困和饥饿问题的国家来说,中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赴俄罗斯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行程结束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正在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更多“全球南方”国家搭乘“复兴号”中国式现代化动车,共同驶向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的光明未来。
为和平奔走,为促谈努力
2024年,世界依然不太平。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延宕,外溢效应持续显现。中国大国外交奋发有为,为世界和平安全奔走呼吁,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动力,为改善全球治理、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贡献力量。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核心就是劝和促谈。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各国领导人深入沟通,提出“四个应该”“四个共同”“三点思考”,已成为中方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根本遵循。
在此基础上,中方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重要原则。中国向乌克兰提供多批人道主义援助,多次派遣特使赴相关国家斡旋。
今年5月23日,中国和巴西共同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呼吁有关各方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局势降温缓和,同时呼吁各方加大人道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
“六点共识”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到6月10日,就已有来自五大洲的10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中国和巴西双方提出的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做出了积极回应,其中还有5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确认加入“中巴共识”,或者正在认真地研究加入“中巴共识”的方式。
9月,中国和包括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在内的17个“全球南方”国家成立了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共同发声。
面对动荡与危机,中国为和平奔走,为促谈努力。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这样,在国际和地区其他热点问题上也是如此。
本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了300多个日夜,人道危机前所未有。加沙民众惨遭轰炸封锁,饱受饥饿疾病折磨,4万多平民失去生命,上百万人被迫流离失所,妇女和儿童首当其冲。与此同时,从黎巴嫩到叙利亚、从也门到伊朗,冲突外溢持续蔓延,地区热点交织共振,冲突烈度螺旋升级,中东局势令人担忧。
今年7月,巴勒斯坦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签署《北京宣言》,为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希望与未来,这也是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步。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方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推动通过旨在实现停火的决议。去年3月,在中国支持和推动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达成历史性和解,决定恢复外交关系,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树立了典范。
高飞表示,从斡旋沙特与伊朗“握手言和”,到促成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实现历史性和解,再到积极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始终秉持公道正义,积极劝和促谈,以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世界和平建设者的国际形象,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202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主持沙特和伊朗对话闭幕式。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出席。同日,沙伊达成北京协议,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强调三方将共同努力,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促进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图为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摄影/本刊记者 田雨昊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11月16日,在秘鲁利马会议中心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继续宣示“中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随着各方面努力打通堵点,仅上半年就有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同比增长4倍。
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斯洛伐克、挪威、芬兰、丹麦、冰岛、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韩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马耳他、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日本等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目前,中国已同157个国家和地区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同25个国家实现全面免签,对29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中国游”持续升温。
在经贸和投资领域,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深化区域经贸合作。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人民币,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实现增长。
商务部数据还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58.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其中,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在互惠项目上,中国通过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其中,很多国家正是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才有机会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设备、标准、管理,建成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譬如中老铁路建成后,老挝一下子就增加了400多公里的境内铁路,巴基斯坦新增了许多发电站,克罗地亚有了跨海大桥,印度尼西亚有了高铁,缅甸有了新的港口,埃塞俄比亚有了电气化铁路;中欧班列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共享中国市场红利,还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和产业园区,为当地民众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升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水平。
秘鲁天主教大学东方研究中心教授埃斯特班·普尔·富勒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始终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对促进包括秘鲁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产生了关键影响。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20多年间,秘鲁与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的贸易额增长了10倍多。其中,中国是秘鲁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秘鲁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
高飞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路径完善全球治理。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过去40多年,中国在开放中发展自己、惠及世界。站立时代潮头,新时代的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将以自身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飞说。
记者:郑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