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米日古力·吾
从托里县出发,沿G335高速公路一路向南,视野逐渐开阔,低矮丘陵连绵,远处山巅的积雪闪耀着银色光辉。驱车一个多小时后,车辆驶离高速,转向崎岖山路,深入沟壑,最终抵达偏远的庙尔沟镇,兵团第九师一七〇团二连便坐落于此。“兵二代”李琳的人生轨迹,与这片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羁绊。
59岁的李琳,现任第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早年,他曾在一连和三连担任卫生员。从青春的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他扎根牧区37年,忠实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倾情守护职工群众健康。
11月7日,李琳(左)给牧民诊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摄
“我要留下来,给大家看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琳的父母响应党的号召,从陕西来到新疆,扎根在一七〇团原四连,成为第一代军垦人,李琳便在这里降生。
1984年10月,高中毕业后的李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卫生员,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退伍后的李琳来到一七〇团医院,成为一名基层卫生员。1990年6月,按照医院轮岗制的惯例,李琳来到了一七〇团三连。
三连距庙尔沟镇30公里,距团部210公里,是一七〇团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牧业连队,牧工以哈萨克族为主,最远的牧业点离三连40多公里。除此之外,周边还分散着额敏、托里、乌苏等地的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牧民。
方圆几十公里内,只有李琳一个医生。
山路崎岖,冬季更是大雪封山,与外界几乎隔绝。在那个交通、通信设施尚不完善的年代,牧工们没有固定电话,更没有手机,一旦有伤有病且无法下山,便只能托人带口信。接到消息后,李琳便需骑马进山,为患者诊治。
“为了到牧区,我得学会骑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摔倒,李琳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掌握了骑马技能。同时,他还学会了哈萨克语,能与牧工们顺畅交流。
1995年,是李琳在三连轮岗的第五个年头。其实,早在三年前,他的轮岗便已结束,家人也多次期盼他能回去。是去,是留?成为了他面临的重要抉择。
就在那年秋天,三连牧工尔加汉·胡那皮亚的高血压复发,还引发了并发症,生命危在旦夕。得知消息后,熟知病情的李琳迅速骑马赶来,经过紧急抢救,尔加汉终于转危为安。她满怀感激地对李琳说:“如果不是你一直为我治疗,我的孩子们可能就失去了母亲。”
望着牧工们期盼的目光,感受着他们不舍的情感,李琳深知,这里需要他。于是,他坚定地说:“我要留下来,给大家看病。”
11月8日,李琳上门给牧民做检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摄
“我有责任看好每一个兄弟姐妹的病”
牧工每年都要随着季节转场,每一次转场,李琳都要跟着牧工走,饿时咬口馕,渴时舔口雪,累了就地而卧。
李琳喜欢钻研,《新农村医学手册》《针灸学》《新疆中草药》等书籍几乎被他翻烂了。多年来,他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成了全科大夫,牧区常见病他都能应对。“我有责任看好每一个兄弟姐妹的病。”李琳说。
2000年,李琳前往冬窝子巡诊,得知一连职工哈来·卡尔别克的妻子突然早产,他迅速赶到,发现胎儿横位,自然分娩风险高,需立即送医。
在李琳指挥下,大家找来车辆,将孕妇安顿好,连夜赶往县城。5月的牧区仍然寒冷,山路崎岖。车辆在半路上突然抛锚,困于山谷。
“别慌,有我在。”李琳决定在车内接生。条件简陋,但他凭借经验,几次尝试后,终于成功复位胎儿,并完成接生。哈来感激地握住李琳的手:“你救了我们一家。”
一个月后,哈来一家看望李琳,告知孩子取名“阿依波塔”,意为月光下的小骆驼,纪念出生那晚的经历。“希望小骆驼传承民族团结的情谊。”李琳笑着说。
李琳(左二)和哈来一家建立了亲人般的情谊。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摄
一次,一位哈萨克族产妇在牧业点生产,李琳赶到时产妇已奄奄一息。他让家人生火,烧热石头用毛巾包住,按摩产妇腹部,两个多小时后,产妇终于脱险。
这些年,李琳在牧业点、转场路上治疗患者万余人次,接生300多个孩子。下班后急诊、出诊是常事。有时刚吃两口饭,病人上门,他放下饭碗就走。妻子劝他吃完再去,他说:“为了让大家少等,我可以少吃。”
“只要大家需要,我愿意一直干”
2014年9月,一七〇团实施牧工搬迁,三连与二连合并,李琳调至二连,继续坐诊、出诊、巡诊……
2021年3月的一个深夜,李琳被电话惊醒,二连牧工杨红霞急切地说她父亲呼吸急促。李琳立即赶去为老人治疗,这些年,他总是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高血压是当地常见病,李琳每次到牧工家都普及预防知识。有的牧工付不起医药费,他自己垫付。至今已垫付4万余元。
牧工们铭记李琳,敬爱他。节庆日总邀他到毡房做客,请他喝奶茶。“你是医生,更是亲人。”牧工们淳朴表达感激。
这些年,李琳见证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2020年12月,第九师医共体成立。2021年,一七〇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加入医共体,不仅设备增加,医务人员也扩增至9人。
每年,第九师医院定期派驻专家帮扶指导,提升服务能力。“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了。”李琳兴奋地说。
面对回团场工作的机会,他一一拒绝。妻子李秀梅虽有委屈,但看到李琳的辛劳换来更多家庭幸福,她选择理解和支持。
今年,李琳59岁,即将退休,大伙儿不舍。“你再多干段时间,培养个接班人……”牧工托海·居满含泪说。
“只要大家需要,我愿意一直干。”李琳说,他爱这里,与各族牧工结下亲人般情谊,即使退休也舍不得离开。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6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