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背后说坏话”等琐事产生矛盾,四名未成年人持械殴打他人造成轻伤,其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因四被告人均系从犯、案发时未成年、有自首情节、认罪认罚、赔偿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适用缓刑。
案情简介
2022年12月、2023年4月,因互相“背后说坏话”等琐事产生矛盾,被告人李某某等四人在他人纠集下,分别在某商场和某台球厅,使用刀具或使用现场捡拾的工具殴打他人,导致两名被害人受伤。其中,被告人李某某参与两次,另三名被告人参与其中一次。
沈阳市辽中区人民法院认为,四被告人或应他人纠集,随意殴打他人,致人轻伤;或应他人纠集,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其行为均已构成寻衅滋事罪,且成立共同犯罪。因四被告人均系从犯、案发时未成年、有自首情节、认罪认罚、赔偿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可适用缓刑。故判决被告人李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缓刑二年;另三被告人有期徒一年,缓刑一年。
典型意义
本案是坚持“教育感化失足未成年人,宽容但不纵容”目标要求的典型案例。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既有其心智发育不健全、对行为辨别能力不强、对后果思考不深等原因,更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准确定罪量刑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挽救、跟踪帮扶和细致工作,促使他们改过自新、不再重蹈覆辙。
本案中有三名被告人均为在校学生,一方面积极协调被害人做好赔偿和谅解,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家庭环境和在校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最大限度挽救每一个犯错的孩子,让涉罪未成年人重回人生正轨。
辽中区人民法院依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对部分涉罪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制发《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和《家庭教育责任承诺书》,依法约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养而不教、监而不管”行为。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评价、指引功能和警示教育意义,辽中区人民法院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予以发布,一方面彰显人民法院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态度,一方面体现人民法院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重回人生正轨的决心。
本报记者 康科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6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