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判

源源观察趣事2024-11-13 12:30:47  222

立冬刚过,全国各地便陆续迎来了明显的降温,不少人已经从深秋的温柔气息中感受到了冬的寒意。今年冬季究竟会是冷冬还是暖冬,再次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今年秋季以来,拉尼娜现象再度“回归”,引发了大量关于寒冷冬季即将到来的猜测。拉尼娜是一种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现象,通常伴随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有人认为,拉尼娜的回归意味着气温骤降、寒潮频发,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冷冬。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国家气候中心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揭开这个冬季的气候之谜。

拉尼娜的出现是否必然带来冷冬?从历史数据来看,答案并不简单。在1951年至1986年间,拉尼娜现象确实经常伴随着我国的寒冷冬季。然而,1986年后,全球气候逐渐呈现出变暖趋势,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出现暖冬的频率也随之增加。这一现象引发了气象学界的广泛讨论:拉尼娜究竟是否等同于冷冬?拉尼娜、东亚冬季风强度、北极海冰和欧亚积雪等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的冬季气候,彼此错综复杂。换句话说,即便拉尼娜现象确实存在,但是否会迎来极端寒冷的冬季,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本文将结合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深入剖析今年冬季的气候走向和影响因素。

正文:拉尼娜现象的定义与作用

拉尼娜的成因与影响 拉尼娜现象,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在6个月以上的时间里持续偏低0.5℃以上。这一现象不仅代表着气温偏低,还常常伴随热带气压和风向的显著变化,导致全球范围内气候的不稳定波动。与之相对的厄尔尼诺现象会带来全球气候的短暂升温,而拉尼娜则通常导致短期降温。这种降温效应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多次拉尼娜事件都曾在中国的冬季带来异常寒冷的天气。

虽然拉尼娜影响全球气候的机制较复杂,但总结来说,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的气候模式,例如降雪增多、寒潮增频等。通常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会使我国北方的冬季气候更加寒冷,而南方则易出现强降水。可以说,拉尼娜在冬季气候的冷暖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数据中的冷冬规律 从1951年至今,拉尼娜现象共发生了15次。在1986年以前的拉尼娜事件中,我国冬季均为冷冬。然而,1986年以后,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当年,我国的暖冬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尽管如此,数据显示拉尼娜事件后,我国冬季偏冷的可能性依旧较大。这一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拉尼娜的影响——虽然拉尼娜确实会增加冷冬的几率,但并非每次拉尼娜都带来冷冬。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让拉尼娜与冷冬的关联出现了变化,打破了过去的“拉尼娜等于冷冬”的简单印象。

影响冷冬的多重因素

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 我国冬季气候的冷暖,还与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密切相关。东亚冬季风是一股强烈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温和降水量。强势的东亚冬季风通常带来大范围降温,易造成寒冷干燥的气候。拉尼娜的出现往往加强东亚冬季风,但其影响力也不绝对。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受多重因素制约,如北极海冰的面积、欧亚大陆的积雪等。因此,即便拉尼娜发生,如果东亚冬季风不够强劲,我国的冬季也未必会异常寒冷。

北极海冰和欧亚积雪的调控作用 除了东亚冬季风,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同样是影响冬季气候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北极海冰面积持续减少,这种变化会导致冷空气容易下沉至我国,带来阶段性的寒潮天气。此外,欧亚大陆的积雪面积也起到了调节温度的作用。冬季积雪覆盖增加了大地的反射率,使地表温度降低,增强了冷空气的强度。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与拉尼娜的协同作用,让这个冬季的气候充满了多重变数。总体来说,多因素相互作用,让我国的冬季气候变得难以预测,仅凭拉尼娜来判断冷暖并不准确。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频率及强度的对比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发生的周期 从统计数据来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不具规律性,通常每隔两至七年出现一次。而拉尼娜现象的强度通常较弱,但其持续时间更长,往往可持续9到12个月,部分情况下甚至能达到两年以上。2020年至2023年期间,全球罕见地经历了三次连续的拉尼娜事件,被称为“三重拉尼娜”。这样的长周期、多频次的拉尼娜现象极为罕见,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的波动,也预示着未来极端气候的风险进一步提高。

多年期拉尼娜事件的破坏力 相比一年期的拉尼娜,多年期拉尼娜通常伴随更强的海温异常,带来的气候影响更为持久。这种情况使得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极端天气灾害的发生风险上升。近年来,多年期拉尼娜事件增多的趋势十分明显,自21世纪初以来,全球已发生了5次多年期拉尼娜事件。这种加速现象让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不断削弱,尤其是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的频发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威胁。

国家气候中心对冬季气候的最新预测

今冬易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秋冬我国可能出现多次强降温、强降雪天气。尽管今年的拉尼娜较为温和,但与东亚冬季风和北极冰雪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阶段性的强冷天气。这意味着今年冬季的气温可能会大起大落,寒冷天气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也会比常年增多。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降温可能尤为显著,南方一些地区也可能面临严寒和强降雪的威胁。

防范建议:积极应对极端天气 面对可能到来的极端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特别建议农业、交通和各地的基础设施部门提前做好防范。农业部门需加固大棚、合理布局农作物,防止寒潮导致冻害;畜牧业则应关注牲畜保暖和食物储备。交通部门也需制定低温、强降雪天气的应对方案,确保道路通行安全。通过科学预测和未雨绸缪,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确保冬季的社会运行顺利。

结尾:未来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风险并存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冬季冷暖波动变得越来越复杂,拉尼娜等气候现象的出现也在变得更加频繁且强烈。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表明,今年冬季虽然存在拉尼娜影响,但全球变暖让冬季气候变得不再可预测,寒潮和暖流频繁交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挑战。我国秋冬季的气候将呈现多变趋势,极端天气的出现概率也大幅提升。

未来,随着气候变暖的继续,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每个人都应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特别是各行各业在极端天气面前要有更强的防范意识。如何在不确定的气候中实现稳定生产与生活,将是未来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今年冬季的气候是否会真正冷到极致?拉尼娜会不会再次带来一场严寒的考验?人们拭目以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60595.html
0
最新回复(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