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受到中国政府的邀请,卓别林赴约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之后周恩来总理负责招待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卓别林的到访,因此准备了很丰盛的宴席。
可是就在就餐过后,卓别林说想带走我国的一瓶茅台酒,周围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请求周恩来总理总理的意见,周恩来总理听说之后,立刻就做出了回应,那么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回应的?我们又是如何招待卓别林这位艺术大师的?
点个关注,为你讲述周恩来总理宴请卓别林的故事。
一、邀请卓别林
1954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受到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到我国,周恩来总理负责进行招待,当时我国跟美国的关系还不是特别好,为什么卓别林会选择来到我国?周恩来总理跟卓别林又有什么联系呢?
事情还要从20世纪初开始说起,在20世纪初,一位身着破旧礼服、带着卷曲手杖的小人物悄悄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那个带着浓重胡子,行走间总带着些许滑稽动作的形象,是卓别林在《城市之光》中的经典造型,这个造型也被周恩来总理总所记住。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便通过电影认识了卓别林,他那合着时代脉搏的喜剧短片让周恩来总理总理看到了一个大师的诞生。
日内瓦会议期间,机缘巧合之下,周恩来总理再次观赏了卓别林的杰作《城市之光》,这部电影巧妙地将悲伤与幽默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与暗影,更让周恩来总理对卓别林的艺术才能赞叹不已。
那时的卓别林因为坚持自己的进步电影文化理念,在好莱坞遭遇了政治迫害,被迫离开了他在美国生活了近40年的家园,远赴瑞士的一个僻静小村庄安居。当周恩来总理得知了这位电影大师的处境,他没有犹豫,立即发出了邀请,希望卓别林能够到中国来做客。
这份邀请对卓别林而言,既是一份荣誉,也带着不少忐忑,卓别林并不陌生于中国,上世纪30年代,他曾短暂停留在上海,与梅兰芳等中国艺术家交流过。
但与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像周恩来总理这样的政治领袖,卓别林却从未有过接触。他对这个东方国家抱有敬畏之情,同时也对这次邀请感到好奇和兴奋。
卓别林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心情复杂。他对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感到惊喜,同时也让他心生疑虑:一个喜剧演员,一个在好莱坞遭受排斥的艺术家,会在中国受到怎样的对待?他的作品在那片土地上又会引发怎样故事?
电话线那头传来的是发自真心的邀请,让卓别林感到中国对他的尊重与期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旅行的机会,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契机,也许还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在世界电影史上位置的开始。
卓别林一家如约抵达了中国,目的地是花山别墅,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他们的到来并非默默无闻,而是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热烈欢迎。
周总理站在别墅前的台阶上,微笑着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的握手超越了电影与现实的界限,周总理的第一句话就透着亲切和敬意:
“啊,卓别林先生,您好。40年前,我就在银幕上认识您了!”这样直接而温暖的欢迎让卓别林感到意外,也让他心中的敬畏之情在握手的一瞬间烟消云散。
周恩来总理总理不仅欣赏卓别林的艺术天赋,更对他在《城市之光》中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抨击表示了赞赏。
对于卓别林来说,这些话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美国,他的电影已被禁映,自己也遭受了政治迫害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土地,而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尊重和赞扬。
在客厅中,两位来自不同世界的人物开始了对话。卓别林先生关切地询问正在举行的日内瓦会议及其讨论的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周恩来总理总理耐心地解释了会议的情况,表达了中国在会议上的立场和做法,他向卓别林保证,尽管争论激烈但最终一切都和平解决了。
卓别林对周恩来总理的解释感到满意和欣慰。他知道,周总理在会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此表示赞赏。“是决定性的关键人物,为日内瓦会议作出了积极贡献”,卓别林这样评价周恩来总理。他对周总理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也深表敬佩。
会谈结束时,卓别林不仅对周恩来总理展现的政治风度和外交才能印象深刻,随着时间来到了中午,周恩来总理邀请卓别林前去就餐,没想到在就餐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趣事,卓别林居然对中国的茅台酒感兴趣,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处理的?
二、宴席
1954年,受到美国政府迫害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受到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到我国做客,周恩来总理热情招待了他,两人一见如故进行了一番友好的会谈,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还准备了一大桌饭菜来招待他,没想到在饭桌上二人也发生了一些趣事。
在花山别墅的客厅中,卓别林坐在周恩来总理的对面,卓别林的眼中满是好奇,他请求周恩来讲讲我国当年的革命故事,周恩来总理微笑着开始了他的叙述,他的话语十分动情,带着卓别林回到了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岁月。
他讲述了共产党人如何在30年代被迫长途跋涉,转移到中国的腹地,如何在绝境中,依靠毛主席和战友们的领导,重振了革命军队的士气,卓别林听着听着不禁被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所打动。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个参与了长征、经历了无数艰苦的人,周恩来总理依旧沉稳如初,仿佛一切苦难都未曾在他脸上留下痕迹。
在惊奇与敬佩中,卓别林被深深打动。打趣的话语从不缺失于卓别林的对话中。他用他特有的幽默调侃道:“看来,您现在再也用不着走那么远的路了!”周恩来听后放声大笑。
随后,周恩来总理又讲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他描述了共产党凯旋进入北京的盛况,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数十万人民的欢呼,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场景。
这一历史性的瞬间,通过周恩来总理的口述,在卓别林的心中激起了波澜,感动之情涌上心头,即使是这位见多识广的电影巨星,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
当太阳爬至中天时,周恩来总理邀请卓别林和他的家人共享午餐。在中国文化中,共餐是友谊的象征,也是对客人至高无上的尊敬,在这样的氛围下,宾主之间不断地碰杯,频频举杯,表达着对彼此的良好祝愿。
卓别林虽然自称不是共产党人,却也真挚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份超越国界的美好心愿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宴席上,一道道精致的中国佳肴令人垂涎欲滴,卓别林对这些美食赞不绝口。特别是那被他称作“中国香槟”的茅台酒,更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他用他那富有特色的幽默感夸赞道:“这种中国香槟才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兴趣盎然的卓别林还试探性地询问是否能带一瓶回去作为纪念。
周恩来总理对此笑着表示慷慨赞成,并当即承诺送他不是一瓶,而是两瓶茅台酒。这份意外的礼物使卓别林感到非常高兴,以至于他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表演起了他标志性的滑稽走路动作。那一刻,整个餐厅沉浸在欢声笑语中,卓别林的表演掀起了一阵阵哄堂大笑。
当香酥鸭被端上桌时,卓别林更是喜出望外。他品尝后连连称赞:“味道香脆,真是色、香、味、形俱佳。”在这个宴席上,美食与美酒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周恩来的热情好客和卓别林的幽默风趣,让这顿午餐变成了一场跨文化的盛宴。
卓别林手持珍贵的茅台酒,内心满是感激和欢乐。他不仅在中国品尝到了别样的风味,还与周恩来总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宴席还在继续,在宴席即将结束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又让卓别林带走了一样东西,是什么呢?
三、宴席结束
1954年,周恩来总理热情招待了来到我国的卓别林,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没想到宴席上面卓别林对茅台酒产生了兴趣,并提出能不能带走一瓶回去,周恩来总理爽快的答应了,这让卓别林十分激动,没想到到宴席结束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又送了卓别林一样东西,这是什么?
午餐过后,卓别林沉浸在刚刚品尝过的美食和精彩的交谈中,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不断与周恩来总理分享着他的感受:
“今天吃得满意,谈得高兴,是非常愉快的一天。”
言语中透露着开心与兴奋,卓别林的家人也对我国的招待连连称道,可想而知这顿饭给卓别林一家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但愉快的氛围中,卓别林却带着一丝遗憾,他提到了自己那个未能同行的孩子,未能尝到中国的美味。
这本是一句无意的话,但却被周恩来总理的记住了,周恩来总理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同情和理解,他立刻吩咐工作人员将一只预备的香酥鸭和烧饼仔细包好,让卓别林带回家,好让他的孩子也能品尝到中国的风味。
这个举动虽然微不足道,却在让卓别林感到十分的感动,他怔怔地看着周恩来,这位大国领导人对自己这样一位外国访客,竟能展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个瞬间,卓别林感受到了一种跨越国界的人文关怀,他的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激。
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卓别林决定送出一份特别的礼物,那就是他主演的电影《舞台生涯》的胶片,这不仅是一部影片,更是卓别林引以为傲的一个电影,承载着他的艺术生涯和灵魂。将这样一份珍贵的礼物赠与周恩来总理,是卓别林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答谢方式。
周恩来总理接过胶片,接受了这份礼物,一场历时7个小时的愉快会面终于接近尾声,随着宴席的结束,留在卓别林心中的不仅仅是美味的烤鸭和茅台酒,更有那份被周恩来总理深深触动的心情。
在这段美好时光里,周恩来总理和卓别林,共同享受了一段难忘的交流。在分别前他们与卓别林的家人一起,定格了这一刻的欢笑与友谊,拍摄了合影留下了永恒的纪念。握手告别的瞬间,卓别林的心情如同被强烈的情感潮水冲击,他的声音中带着不舍与激动:
“今天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天!”
卓别林离开后,周恩来总理转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评价这位电影界的巨星:“卓别林为人正直,就像他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一样,不愧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这是对卓别林人格和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誉。
这次会面在卓别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加深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关心,更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在瑞士观看了中国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卓别林被深深打动,泪水在不由自主中流淌下来。他对中国记者表示:
“影片好极了,希望你们多拍这类片子。”
随后,当中国艺术团和中国木偶艺术团到巴黎演出时,卓别林没有忘记这份跨国的交流与情谊。他带着家人专程赶到演出现场,对中国的艺术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尊重,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会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深刻交融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