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间有媒体公开报道称,动力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在德国的两个项目已停止投建,且暂无明确复工时间。根据公开资料,两项目分别是位于萨尔州的电池模组和装配工厂、勃兰登堡州的电芯工厂,于2020年11月、2022年9月宣布推进,原计划先后在今、明两年投产。其中,后者还是蜂巢能源在海外的首个电芯项目。
消息一出旋即引发诸多讨论。毕竟,这两个项目作为其海外布局的重头戏,经常出现在关于蜂巢能源的各种宣传当中,而且收到了很多点赞。热议背后,与蜂巢能源长期以来的“高调”不无关系——虽说尚处行业第二梯队,其受到的关注度可一点儿也不逊于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
早在2021年,蜂巢能源便发布了“领蜂600”战略,宣布到2025年要实现600GWh电池产能,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当时距离公司正式注册也就不到4年时间,其就敢摆出一副对标、甚至赶超宁德时代的态度,一下子引发多方关注。此后,用6年问鼎江苏最大“独角兽”,一度登上科创板最大IPO项目,入围胡润《2024全球独角兽榜》全球前100位,合作伙伴囊括长城、理想、领跑等知名车企,去年还从“宁王”手里抢下宝马欧洲市场约90GWh的大单……种种雄心与表现,很快让其脱颖而出,被业内冠以“行业黑马”“后起之秀”等称号。
即便如此,光芒难掩现实不易。“高调”的另一面是,还剩两个月就到“领蜂600”战略收官之年了,600GWh产能还不见踪影。或许有人说,这是“规划”而非实际,但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合计出货量约10GWh,动力电池出货量在国内厂商中长期徘徊于6-7名,且至今尚未进入全球前十的表现,实在是不算突出。根据公开信息,算上停滞的两个德国项目,其已在推进的13个基地合计产能接近360GWh,与规划目标不能说毫不匹配,但差距也是不小的。
同时,其于2022年11月开启的科创板IPO之路,纵使有IDG资本、中银投、碧桂园创投等知名机构加持,估值一度高达600亿元左右,期间出现过“被哄抢”的局面,七轮融资金额超过200亿元,最终也未能逃过折戟的结局。而且,这还是由蜂巢能源自己主动撤回申请的。“公司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公司以及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为重,决定撤回A股申请,并考虑启动其他融资方案”——这是当时给出的说法。此番波折,也让其成为国内前十大动力电池厂商中,目前唯一没有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没上市,意味着募集资金的难度更大了。
实际上,“缺钱”一直是困扰着蜂巢能源的核心难题。自2018年正式注册至今,尚未盈利的事实无可辩驳。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蜂巢能源营业收入从9.29亿元增至99.7亿元,直接增长了十倍。即便如此,“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迟迟未能扭转,同期分别亏损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22.56亿元,4年累计亏了44亿多元。其主营业务毛利率逐年分别为6.64%、0.89%、3.23%及4.57%,也是维持在不算高的水平。据财新报道,此次德国项目停滞,并非出现于技术、管理等因素,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资金:“先期需要支出共计300亿元投资,这个投资量对蜂巢这样体量的锂电企业来说过大了。”
能联社认为,从努力程度来说,蜂巢能源是值得肯定的,诸如研发、创新等表现也可圈可点。比如,率先入局短刀电池后,其产品凭借优秀特性,适合于市场上大部分纯电和混动车型,去年初到今年9月的出货量已达全球第一,特别是今年8-9月出货量共计5万套,风头着实盖过了宁德时代。再如,由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超高速“飞叠”叠片技术,以0.125秒/片的叠片速度备受关注,并且已经做到量产了。
当然,好产品还要吸引好买家。众所周知,蜂巢能源最初是长城汽车2012年成立的动力电池项目组,正式注册并独立出来后,二者之间仍有着长期深度捆绑,招股书也明确列出“关联销售占比较高与客户集中程度较高的风险”。2019到2022上半年,向长城汽车方面出售商品、提供劳务的金额,占蜂巢能源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40%、96.09%、82.73%及56.95%。根据起点锂电统计,2024年上半年,其在乘用车上的配套装机仍有接近一半给了长城汽车。如此“稳定”的大客户都未能拯救利润,何以至此?再者,截至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仅为23.65%、销量13.24万辆,对比同类企业,比如吉利上半年销量95.57万辆,差距显而易见。在此情况下,作为供应商的蜂巢能源还有多少空间?
说了这么多,能联社觉得,通过蜂巢能源的生存现状,很大程度上可以透视二线厂商的整体情况。内卷加剧、压力加大,寄希望于海外市场,但竞争激烈程度丝毫未减。即便在欧洲这样公认的全球第二大电池市场,要想站稳脚跟,出海归根结底凭的是硬实力。
记得在今年7月的蜂巢能源合作伙伴大会上,董事长杨红新说过,今年可能淘汰50%的储能企业,到年底动力电池企业可能不会超过40家,加速淘汰仍在延续。据能联社所知,年初以来,蜂巢能源已在推进业务瘦身、采购降本、减人控费等举措。但“节流”是一方面,要想获得更大体量的资金,扭亏为盈并实现“开源”才行。
相比之下,宁德时代最新公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2590.45亿元,实现盈利360.01亿元——算下来,平均一天就挣了不止一个“小目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4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