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的“三不解”几乎是淮海战役留给后世军迷最著名的一则公案。
1.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第44军两天?
2.我在新安镇等2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桥?
3.李弥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助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掩护我西撤?
这三不解,几乎成为军迷口中比电影《大决战》中邱清泉的 “总座高见”和蒋介石的“优势在我”还有名的梗了。
仿佛黄百韬兵团的覆没,就是因为黄百韬这三不解,尤其是“没有架桥”和“在军情十万火急的关头原地等44军两天”,仿佛成了黄百韬缺乏军事常识,头脑空疏,麻痹大意,不配做大兵团司令,咎由自取,死有余辜的棺材板上的带着膨胀螺丝的盖棺定论的铁钉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非也。
1. 何张“一起义”,黄百韬才“三不解”
黄百韬作为一个10月份就预判到“陈毅下一步就是想来新安镇吃我”因而不断像徐州剿总提出“提前收缩,向徐州抱团,以乌龟战术,避免被歼”的警惕性极高的人,会这么麻痹迟钝,庸懦无招,坐等华野来包围消灭吗?
我曾多次回应过黄百韬的“三不解”。
在我看来,即便黄百韬本人,也没有在7兵团全军覆没的归因溯源找到致命的死穴。因而他的“三不解”虽然经典流传,但并没触发到国军徐蚌大惨败的本质。
在我看来,“三不解”本质上其实是“一不解”。即:
“三绥区,你们为什么要在我大军撤退的关键时刻临阵起义,让共军穿越防区,直插曹八集,并触发猪头刘峙张皇失措的一连串链式反应”?
仔细梳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况发展脉络你会发现,如果没有“何张起义”,黄百韬即便在新安镇等44军2天,即便等待的2天没有架设浮桥,即便李弥不在碾庄、曹八集接应7兵团撤退,黄百韬都不会被华野捕捉歼灭。
而黄百韬之所以在新安镇敢等44军两天,等的过程里也没有额外另架浮桥,他的心理预设就是7兵团发正西、西北,西撤路上分别有李弥6万人和冯治安4万人,对其进行接应和掩护。
黄百韬7日正式开始从新安镇撤退,9日兵团主力全部撤过运河。而黄百韬从5日到7日,敢于等待44军两天,完全是以当时的国军防守阵型作为决策依据的。
黄百韬等44军的两天中,国军的阵型是怎样的?
见下图:
所以我们不妨代入一下黄百韬视角(注意:黄百韬事先肯定不会知道“何张”会在8号起义的)。
在11月5日-7日,国军如上图的阵型之下,只要我7兵团5个军,全部撤过运河,是不是就相对安全了?
即便最终兵团部撤不到大许家,我过了运河就可以和李弥兵团靠在一起了,何况北边还有冯治安2个军。这三大坨敌人,加在一起是9个军(里面有8-9-25-64-100这样的5个主力精锐),比后来解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兵力还大(邱李一共动用了5个军,犹豫邱李需要自己掩护侧翼,用于纯正面突击不过4-5个师)。
所以,在11月7日以前的黄百韬看来,实在万不得已,假如兵团过了运河就再也撤不动的话,就徐州以东,运河以西,国军这9个军依托碾庄曹八集大许家几个要点,完全背靠背,缩在一起,华野吃得动吗?
(注意,彼时的国军阵营无人可以未卜先知,预估到何张会在关键时刻阵前起义,而华野早在10月份就已经派人对接,预谋起义的时间节点和方法方式了)。
所以,我仍然是这个观点:
在何张不起义,三绥区的防区不真空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存在“三不解”。
就算没有架浮桥,就咬牙等了44军2天,又怎样呢?7日开始撤退-9日兵团主力也全部撤过运河了。不过2天而已。
何张起义旧址(徐州市贾汪区贾韩中路1号夏桥矿院内)
三野战史明确提到何张起义使得华野迅速南下截断黄兵团西撤路线,作用甚巨
2. 大许家-曹八集-碾庄之间,到底有多远?
民国时期陇海路东段,碾庄-八义集-大许家都有火车站,3站之间里程一共20多公里。八义集(即曹八集)在碾庄和大许家之间,到大许家10公里左右,到碾庄12公里。
而12公里有多远呢?大约是北京地铁1号线西二环外的军事博物馆站到东三环的国贸站的距离。步行大约3小时,地铁只要25分钟。
从上图军博到国贸的距离可以直观感受到,10公里是非常近,急行军就是一眨眼的事。莱芜战役时,李仙洲兵团拟从驻守的莱芜城突到吐丝口,二者之间也就12.8公里距离。用李仙洲的话说“不要紧的,二三十里路,我们一闯就闯就过去了”。
可无独有偶,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李仙洲兵团和黄百韬兵团撤退的关键时刻,都遭遇了潜伏分子的临阵倒戈(莱芜是韩练成,徐州是何张)。原本在国军看来12公里,二三十里路,大军浩荡,一闯就闯过去的小小路程,就是因为有了内鬼策应和临阵倒戈,就变得步履维艰,兵败如山倒了。
按照国军徐蚌会战作战计划,如果黄百韬兵团撤退顺利,那么它离开新安镇之后,新的驻防地就在大许家。后来邱李兵团救援黄百韬,向东攻势的顶点也在大许家。
因此理论上讲,黄百韬只要逃到大许家,甚至兵团主力进入曹八集(而且黄百韬到了碾庄之后召开各军会议的时候,也曾指定各军到曹八集之后的阵地,后来因刘镇湘反对而作罢),基本也就安全了。那样华野的阻击阵地纵深将会被严重压缩,邱李和黄兵团夹击之下,将会非常难受。
假如黄白韬兵团部驻曹八集,那么4个军保持一定间隔四面散开,那么最西边的防线离大许家久会很近。可以比照黄兵团部在碾庄的情况下,最西边的100军驻地徐庄离曹八集只有6公里。
所以,如果黄兵团占据曹八集,那么黄兵团最西边的阵地离大许家可能也就5公里(参照兵团部驻碾庄,100军阵地最西缘徐庄)。这样狭窄的纵深,面对黄兵团和邱李兵团的挤压,华野就很难分割吃掉7兵团了。
黄百韬兵团碾庄防守战阵型布局(注意看一百军阵地最前沿的徐庄位置)
碾庄围攻时期100军在阵地的最西缘徐庄到曹八集也就6公里左右
所以,继续假设。
如果三绥区兵力4万人左右守住防区,保持基本的防守道德(不要求他们战到一兵一卒,死而后已),利用运河构筑防御阵地,那么华野的13纵,7纵,10纵,想要直接南下,碾压这防守坚固阵地的4万人,势必要发生激烈的攻坚战。恐怕3-4天内是吃不下的。
而黄百韬之所以敢于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敢于在等待的过程中不驾浮桥,根本上也是预设三绥区不会临阵倒戈,让开防区坑死队友为前提的。
因为我们只要稍微算一下华野南下和黄百韬西撤的时间线就可以知道,即便在何张起义,让开防区,华野部队不用攻坚就可以直接顺大路南下的情况清下,华野也要在11日下午2点才拿下曹八集,封住黄百韬西撤路线。
地图上看,三绥区起义的防区正好在碾庄正北面
也就是说,只要何张稍微抵抗一下,哪怕支撑一天。黄百韬也就跑到大许家(大许家离碾庄只有20公里,急行军半天就可以达到)了。
3. 生死时速:
何张起义之后,黄百韬是如何跑输华野的?
11月6日,华野对黄兵团发起攻击。当日,李弥兵团主力仍在曹八集、碾庄、炮车地区。
7日 ,黄百韬兵团开始西撤。当晚,除63军,7兵团各部全部西撤,先头已到炮车地区。
同是11月7日,华野山东兵团命令13纵和7纵,强渡运河,直插陇海路。
8日 ,凌晨4时,何张起义成功。华野13总和7纵经过一昼夜急行军,迫近运河。当时运河水急,华野部队急切不能渡过。恰逢何张起义,38师得以控制运河大铁桥,13纵得以顺利通过。
也是8日,7兵团率64军、44军撤至运河以西,25军、100军撤至运河车站、炮车、官湖地区。李弥兵团由曹八集西宿安子村、苑山地区,9军第3师由邳县、官湖西撤至运河车站线。
9日 ,黄百韬兵团主力已经全部集结碾庄地区。李弥兵团8军集结徐州东北之大庙、东贺村、9军仍在曹八集。
10日 ,7兵团除63军在窑湾,主力仍在碾庄,鉴于撤退狼狈,建制混乱,当天在碾庄整顿。
李弥兵团主力退到候集、东贺村,第9军主力离开曹八集(但是留下了一个9军3师的彭剑明团)。下午,100军44师残部,由碾庄西撤至曹八集附近被南下的华野13纵压缩退入曹八集。
10日黄昏,13纵向曹八集进攻。刘声鹤亲自督战,指挥敢死队向华野部队猛扑,对华野进攻部队连续发起5次反冲击。
如图:运河延误了黄百韬西撤,却没有延误13纵南下,根源在于何张起义让开防区
11日 ,下午2时,13纵攻克曹八集,44师师长刘声鹤喊着“弟兄们,快逃命吧,这就是我师长的葬身之所”用美式四五手枪自杀。同日,7纵攻占大许家。
至此(11日),随着李弥兵团撤到徐州近郊东北的候集、东贺村,曹八集大许家分别被华野13纵和7纵攻克。黄百韬兵团正式陷入包围。
复盘整个时间脉络,你会发现9日对黄百韬兵团存亡是至关重要关键的一天。
9日,李弥部的第9军还在曹八集(虽然9军当天就撤了)。
也是在9日,黄百韬兵团主力刚刚到达碾庄。
而10日,100军44师杀到曹八集时,华野部队也才刚刚抵达。
如果黄百韬9日到达碾庄之后,不管不顾,一口气继续往前走,大概率10日可以顺利抵达大许家。因为华野需要到10日才进展到曹八集,11日,才拿下曹八集和大许家。所以,9日当天,黄百韬是完全有机会逃到曹八集、大许家的。
4. 忘记架桥的不只是黄百韬
后人往往责怪黄百韬不知道在运河上提前架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华野13纵在从贾汪地区的运河南下的时候,也没有准备船只和架桥。华野十三纵司令员周志坚在回忆中,明确提到当时华野南下,被运河所阻,没有提前架桥,急得团团转。
华野十三纵司令员周志坚回忆抢过运河,直扑曹八集
华野十三纵司令员周志坚在回忆中提到当时13纵过运河的时候速度很慢,好不容易找到十几条船,但是39师一个师加上纵队机关一共1万多人,渡河速度很慢。幸亏何张起义,让出了运河大铁桥,才使得部队迅速通过。
这个时候我不禁想问了:“如果何张不起义,如果运河大铁桥被国军守住或者炸毁,华野因为无桥,少船,导致渡河缓慢,延误了时间,放跑了黄百韬,那后人是不是也得有个“二不解”:
为什么华野13纵在南下抢过运河的时候没有提前架设浮桥?为什么华野13纵在没架桥情况下,想不到没有提前寻找足够船只渡河?
华野和黄百韬其实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面临过一样的问题,即运河阻拦,导致渡河速度偏慢问题。只不过华野在何张起义后国军放弃防区,让开大路,开放大桥的情况下,得以迅速通过。黄百韬因为何张起义,导致原本相对充裕和足够逃生的西撤时间,变得不再够使,从而被围歼灭。
里外里,何张起义在华野和黄百韬之间至少创造了4天的时间差(让华野节约2天,让黄百韬那里损失2天),因此我一直说,何张起义才是黄百韬最终被华野掐断西撤路线的根本命门。
5. 3绥区如果不起义,可以扛多久?
碾庄的弱旅44军和只剩一个63师和军部的100军,与25和64两个军靠在一起,守在既设阵地,都能支撑一星期左右。那么如果三绥区这两个军,背靠李弥兵团,依靠既设阵地,面对华野不算最强的7纵、10纵、13纵的攻击,能扛几天呢?恐怕3-5天是起码的。
如果三绥区可以抵抗4天,那么得到充分掩护的黄百韬别说去大许家了,就是开入徐州城都来得及。
6. 何张起义既然对徐州国军这么致命,为什么却长期被低估?
过分强调起义部队的巨大贡献,肯迪会削弱正面作战部队的英明神武和超强战力。外人看上去,好像战争的结果,主要是靠这些秘密战线上的临阵起义,给国民党捅窟窿拆台,才获取的。这显然是一向自信伟光正的当局不乐于宣传的。
事实上,淮海战役的何张、廖运周,乃至济南战役的吴化文、莱芜战役的韩练成都给当时国军造成了极其重大的伤害和冲击。功劳至巨。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何张起义,黄百韬兵团并不是那么容易截断和捕捉的。
如果没有何张起义,那么曹八集、大许家,很难在11日被华野的7纵,13纵短时间拿下。黄百韬很可能在9日就到达碾庄的情况下,10日再整顿一下,从从容容地在李弥兵团的掩护下,西撤徐州外围。
黄百韬如果顺利逃到徐州,华野将会面临一时无仗可打,无题可破。淮海战役是否能打成后来的样子(南线国军大决战),甚至是否能打得起来(发生兵团级的主力战)都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与何张起义对国军造成的巨大创伤相比,黄百韬在新安镇没有架桥,等了44军两天,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事儿。
前文已说了,黄百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就是因为他在等44军的5日到7日,根本料不到三绥区起义,更料不到李弥会在9日奉刘峙的命令回收徐州,撤离大许家、曹八集。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目标就是吃掉黄百韬兵团。这也是“小淮海”计划之所以提出,所要解决的第一个和根本的问题。如果华野不想吃或者吃不掉黄百韬兵团,那么淮海战役甚至都没法破题儿,更不会由小淮海发展到大淮海,并最终演变成南线与国军精锐主力的最终决战。
因此,“何张起义”对国军一方的致命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刘峙固然是猪将,在何张起义后应对混乱,一顿昏招,加速了黄百韬灭亡。但是这些都是何张起义的直接后果,刘峙的这些火上浇油,错上加错的昏招,恰恰证明了何张起义的对淮海战局的巨大影响,是其致命性极强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