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9月的全军首次大授衔,原红二方面军作为人民军队历史脉络中的重要一支,势必有一批将领获会得较高级别军衔。二方面军的带头人是谁呢?当然就是资历出众的开国元帅贺龙。而在中将、上将、大将的评衔过程中,中央十分看重贺老总的意见,最终有3位老二方面军出身的干部,55年被“高授”军衔。这并不是贺龙“徇私”:以下三人的军衔虽高,但都有具体原因并且令人信服。
第一位是杨秀山中将。杨秀山,按理来讲只能评少将。因为1955年授衔的重要依据,是1952年的全军干部定级结果,杨秀山是副军级。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他在1949年才升任一野第2军副军长,建国后又到军校进修理论知识,所以职务提不起来。55年授衔,初步拟定的结果就是给杨秀山同志授少将,这样安排本身是没问题的。
但贺龙元帅持有不同意见。杨秀山出身湘鄂西根据地,是贺龙的嫡系部下,老总对他的个人历史非常了解。贺龙认为杨秀山红军时期贡献大,抗战时还当过358旅副政委,他数次在战斗中负伤,建国后身上还有多达21处弹片没取出来,老总一直感到不忍,非常爱惜杨秀山。贺龙指出杨秀山职务“高开低走”,是因为有伤病等特殊原因,应当酌情提升军衔,最终杨秀山被破格定为开国中将。
第二位是贺炳炎上将。评衔既是重要工作、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平衡军内各部队体系。红二方面军虽然规模不及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但同样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整体贡献巨大。在红二方面军内,贺龙亲自带出的红二军团,又是重中之重,55年不可能没有上将代表,即便贺老总本人不介意,军委也不会这么做。所以原本只是准兵团级干部的“独臂将军”贺炳炎,获得了“高授”军衔的机会,背后有着相对深层次的原因。
但当年上将名额有限,如果贺炳炎被提高军衔,就会挤下一个人的位置。廖汉生将军是贺龙的亲外甥,军功资历不俗,按计划55年他会被评为上将。“挤”别人不合适,为了解决名额问题,贺老总大公无私,提出把廖汉生“拿下来”,由贺炳炎(他跟贺龙没有亲属关系)领受上将军衔。值得一提的是,贺龙亲自做了廖汉生的思想工作,而廖将军十分淡泊,对这件事没有任何情绪,欣然接受了中将军衔。贺龙、贺炳炎、廖汉生,三人之间的关系始终非常好。
第三位是许光达大将。许光达在解放战争中,最高职务为一野第2兵团司令员。这个职务其实已经很突出了,但要评大将却比较勉强。十位最终入围的大将中,只有他和王树声是正兵团级干部,而许光达的总体履历又明显低于王树声。更特殊的是,仅在许光达曾任职的一野之内,就有张宗逊、王震两人军队资历更深厚,这两人后来都是上将。这样一看,似乎有点“尴尬”。尤其张宗逊,曾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而许光达在49年经过晋升后,才从军长提为兵团司令,双方的职务差距不小。
那为什么许光达建国后的军衔这样高呢?这也跟贺老总有一定关联。许光达同样是湘鄂西根据地的名将,属于红二方面军的骨干将领之一,尤其他还是隶属于红二军团。贺龙是无可争议的开国元帅,他带出的嫡系部队里,势必有一名大将。在历史上,红二军团受到“肃反”运动影响太大,有资历的名将大多遗憾损失掉了;而能坚持到建国后的,许光达算比较突出的一位。
中央与贺老总观察到了这一情况,毛主席在与贺龙、彭德怀等元勋人物沟通后,最终确认了许光达的大将资格。而许光达接到通知后诚惶诚恐,自认为不能接受这一军衔,主动写信向毛主席推辞,但伟人不光没同意将军的请求,还在军委会议上公开赞扬了许光达的高风亮节。1955年9月,许光达正式成为十位开国大将之一。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