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15.2万余户,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70家、高新技术企业748家、省级瞪羚企业1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39.06亿元……创新热潮正持续涌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兜底保障等多重举措的推动下,沣西新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已成为众多企业聚集和创新发展的沃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创新潮涌科创高地“万马奔腾”
“不只是在中西部,即便放在全国范围来看,这里的科创环境也是一流的。”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锐表示。
沣西新城紧扣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的服务需求,推出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包括前期孵化、企业开办、企业运营、企业退出4个阶段13个环节80个事项,为124家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企业准入准营”“人才认定”“金融服务”等咨询答疑、政策辅导3319次,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刘明团队及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陕西华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一款大功率制动电阻产品,成功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实现批量生产;西安天交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的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中试线正式贯通,高性能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成功下线……
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为沣西新城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写下了生动注脚。
龙头引领产业集群“图谱”日渐清晰
今年8月,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正式批复同意沣西新城建设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标志着沣西新城无人机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沣西新城已汇集西安交大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等优质科教资源,重点招引落地无人机整机企业7家,无人机配套企业近30家,已初步形成包括基础研究、研发制造、行业应用、产品销售、人员培训、检测试飞的无人机全产业链生态。
沣西新城紧盯重点企业需求,提升服务质效,建立重点企业“领导包抓帮扶、主管部门对口联系、干部助企联络”的服务机制,为257家“五上”企业和30家秦创原企业更新配备77名助企联络员,签订《“镐帮手”助企承诺书》,开展“送信心、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解难题”亲商助企活动,全力支持企业安心投资、顺心办事、舒心创业。今年以来,开展人才引培、融资对接、科创服务等助企活动34期,服务企业600余家,收集办理企业诉求239个。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与无人机产业集群一同高歌猛进的,还有数控机床产业。
作为陕西省确定的24条重点产业链“第一链”的链主企业,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以及其他4家企业共同完成的《高档数控机床精度及其稳定性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下,秦川中央研究院、秦川机床研究院、秦川精密装备公司、秦川测量仪器有限公司、秦川高端齿轮装备公司5家企业纷纷落户,一个高档数控机床集团化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资源汇聚绘就高质量发展“奋进图”
人才、资金、高校等创新要素的加速集聚,让沣西新城成为“西部科创皇冠上的明珠”。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是沣西新城和西安交通大学探索校地人才合作的创新举措。按照“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思路引才聚才,建设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及“三池”互动对接机制,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目前,“人才池”累计引进、储备各类人才103名,“项目池”储备有人才需求企业33家、项目42个,“资金池”资金规模达5000万元。
今年2月,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签约选址沣西新城,以“学镇+产业转化”的模式,打造学科集群、科研基地、智慧中心和综合保障四个组团以及校企合作科研转化中心、校企产业发展基地与相关配套,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引进师生员工2万人,未来带动人口6万人。目前,沣西新城已建成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等高校科研平台,多个研究院、国家级及省市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等科创资源在这里汇集,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强大的科创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沣西新城以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沃土。设立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种子基金、陕西秦创原财金两链融合投资基金、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等多支种子、天使、产业、并购基金,管理规模达51亿元,形成了覆盖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基金矩阵,成功投资孵化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同时,成立了金融服务专区,引进落户各类金融机构29家,举办金融服务对接活动14场,联合民生银行、秦农银行、建设银行等,为辖区企业制定专属服务方案,以“政务服务+金融”为核心,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今年上半年帮助企业债权融资共1.93亿元,并完成4.2亿元股权融资。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沣西新城将继续聚焦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滋养创新主体的科创“生态雨林”,助力更多创新“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文/尚雅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2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