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可燃冰”这个词可是风靡一时。
那时候很多关于可燃冰的传言,仿佛这种神奇的物质马上就要替代石油,带领人类进入能源新纪元。
而且让人更激动的是,中国储量全球第一!
听起来就像是天降大礼啊,大家都在翘首以盼,觉得中国的能源未来“稳了”。
可如今几年过去了,这股热潮似乎突然“哑火”了,关于可燃冰的讨论好像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到底发生了什么?可燃冰怎么就从“未来的希望”变成了“被遗忘的热搜”呢?
一、什么是可燃冰?
在讨论为什么不提可燃冰之前,先简单科普一下可燃冰到底是啥。
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它是一种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固态物质,看起来就像冰块一样,遇火还能燃烧。
没看错,就是“冰”能烧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呢!难怪当时大家都觉得可燃冰是能源领域的“救世主”。
可燃冰是一种燃烧值很高的清洁能源,因为其每立方米燃烧产生的能量,是等量常规天然气的1.43倍。
自然界的冰一般都是水的固体状态。
众所周知,水和火是一对儿冤家,水能灭火,只有在某种特定情况之下,水和火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共存。
而可燃冰是个笼形结构,顾名思义就是长得像个笼子,这个笼子把甲烷这些可燃的气体包起来了,甲烷跑不出这个笼子。
再加上这个结构是水合结构,形成了一个晶体,牢牢把甲烷圈起来,看起来就像是固体状态的冰。
这种冰看起来也很好看,每个单独的个体有两个十二面体和六个十四面体。
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可燃冰存在在太阳系的外部区域,那里常年有冰,较容易看到。
而且这种结构似乎在地球这个层面是不合理的,地球上哪有水火共存的时候呢,是的,没有的。
但是近些年的科研在海洋深处发现了这种物质,只不过是在海洋最深的沉积物的底部,还有在一些陆地区域的冻土层里,也发现了可燃冰。
它储量庞大,据说全球海底、冻土层里藏着相当于全球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两倍多的可燃冰。
那么现在挖得怎么样了呢?
二、可燃冰曾经的“高光时刻”
时间拨回到2017年,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成功进行了可燃冰的试采。
这可是个大新闻。
试采成功意味着我们不仅有庞大的可燃冰储量,还具备了某些开采技术。
那个时候,中国可燃冰简直成了“国之利器”,不少人认为有了这个能源“金矿”,中国在未来的能源战中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甚至有人预测2030年可燃冰有望实现商业化开采,成为主力能源。
大家都在翘首以盼,觉得洁净能源可燃冰的时代即将到来。
能源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一环,就像石油,也许很多人都认为,石油最常见的作用就是给车加油,其他地方可能用不到。
但是就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常见的清洁剂,比如洗发露、沐浴露,里面都含有石油,不过是提取过后的衍生品。
当然女士化妆品中也含有石油的,甚至含量还不少呢,有的高达80%。
这也只是石油的一小部分用途,它最大的用途是在工业生产中提供能源。
生产一样东西需要生产机器,机器得动起来就需要电,而大部分电其实都是燃烧石油得到的。
所以为什么可燃冰变得如此紧俏起来了,就是因为它非常有可能取代石油,还干净!它燃烧后产生的废物也很少。
储量大又有能源优势,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可是现在几年过去了,似乎没有人再提可燃冰了。
媒体上关于可燃冰的报道寥寥无几,很多当时信誓旦旦的专家也不再“发声”了。
这是怎么回事?可燃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为何现在不提可燃冰了?
如今可燃冰和它的名字一样,热度降到了冰点,冷冷的。为什么呢?
首先是可燃冰的开采难度超乎想象。
虽然中国在2017年进行了可燃冰的试采,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并不代表可燃冰可以马上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开采。
实际上可燃冰的开采过程复杂,并且风险也相当之高。
我们很少在地球上看到冰火共存的现象,能看到,那么必然条件是极度苛刻的。
简单来说,可燃冰开采时需要在深海高压低温的环境下进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海底滑坡、海啸等灾难性后果。
而且一旦开采不当,储存在冰中的甲烷会大量泄漏,这种温室气体的危害远超二氧化碳,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所以开采可燃冰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环保风险极大。
试采成功只是第一步,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有就是这种夸父开山似的开采难度,最直接导致的就是开采成本居高不下。
试想一下,在几千米深的海底操作,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事。
而且可燃冰的稳定性差,开采过程中如何确保不引发灾害也是个大难题。这一切都意味着,可燃冰的开采成本极其高昂。
目前来说,可燃冰的开采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石油和天然气,甚至比一些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还要贵。
既然有更便宜、更安全的能源,为什么要费劲去开采可燃冰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和企业,不愿意大规模投资可燃冰开发的原因。
再一个原因是,虽然可燃冰看起来很有前途,但近几年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
不管是太阳能、风能,还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飞速进步,都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现实的能源替代方案。
尤其是电池方面的进步,记得最开始市场都在焦虑电池到底能够跑多远,还在计算跑到哪里就需要充电。
可如今大街上都是电池驱动的车子,人们可能还存在里程焦虑,但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焦虑了,不得不说,这几年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除了电池还有核能。
核能虽然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核能在全球范围内是实现了使用的,例如我国的大亚湾核电站,还有很多欧洲国家都使用核能发电。
相比之下,可燃冰显得有点“鸡肋”,它的储量虽然很大,但开采难度高,商业化遥遥无期。
而太阳能、风能这些技术虽然起步晚,但已经开始逐渐在能源领域站稳脚跟了,并且未来可期。
大家都在“内卷”新能源,没人再提“高冷”的可燃冰了。
话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问,那可燃冰未来还有希望吗?它会不会真的成为石油的替代品呢?
虽然可燃冰目前看起来发展缓慢,但它的潜力依然不可小觑。
毕竟地球上的可燃冰储量实在太大了!
以中国为例,南海、东海、青藏高原等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未来一旦技术突破,谁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卷土重来”。
但目前来看,短期内可燃冰很难成为主流能源。它的技术难题和成本瓶颈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换句话说,可燃冰是个“远期选手”,它更像是一张底牌,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能源储备,但别指望它在短时间内解决能源问题。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没人提可燃冰了?其实并不是它不重要了,而是可燃冰的“短板”太明显了。
技术难题、开采成本以及替代能源的崛起,让可燃冰在短时间内无法“接班”石油的位置。
不过它的潜力仍然巨大,只是现在不是它出场的最佳时机。
未来或许某一天,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变化,可燃冰会再次成为焦点。
到那时或许我们会重新回到这个话题,重新讨论可燃冰的前景。
但至少目前,可燃冰依然处于养精蓄锐的阶段,等待它的高光时刻。
对于那些曾经满怀期待的人来说,也许最好的心态是:慢慢来,未来可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1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