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欢谈竞争,但我开的是小米。你或许想不到,这句话是美国福特公司CEO近期在一档节目中的言论。
从传统燃油车到如今的电动汽车,这个曾经被视为科幻的产物,如今逐渐成为了马路上的主角。
而在这股电动汽车浪潮中,中国品牌就像一颗耀眼的新星,迅速崛起。
从美国、欧盟对华电车实行关税到福特CEO自曝开小米SU7舍不得换,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背后也是中国另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的缩影。
汽车江湖的别样风景
谈到汽车领域里的较量,简直就像是一场无硝烟的大战。
各家汽车厂商都拼尽全力,抢占市场,争先恐后地想要在这片巨大的汽车江湖上站稳脚跟。
像丰田、大众这些老牌汽车大亨们,凭借着长久积淀下来的实力和良好声誉,像颗磐石一样坚守阵地。
最近,在欧洲车展上,我国得到电动车问界,7万欧元一辆,一分钟不到卖出1.3万辆。中国电车早已征服世界,但我们国内依然有一些人妄自菲薄。
为何和中国电车有一拼的,就是美国特斯拉,但特斯拉最大的工厂也在中国,而且国外的厂零部件很多来自中国。
为何?
因为中国电车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这也是之前苹果放弃造车的原因。
至于美国老牌车企福特,身为美国最有历史和底蕴的汽车领航者,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突破之道。
与他们比起来,中国传统汽车的发展就要逊色许多。
记得刚开始发展我国的汽车行业时,我们还处在技术落后和经验匮乏的困境中,只好先借鉴那些外国的高端车型再慢慢起步。
那会从严格的计划经济时期转变成改革开放的初步阶段,我们国家的汽车制造商们可是没少下功夫去研究和学习国外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也逐渐明白了,光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并不能让自己真正走向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到了新世纪之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开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步伐。
一大堆优秀的自主品牌就像吉利、长城、比亚迪等等都纷纷崭露头角,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进行技术研发。
这些国产牌子最初是从模仿开始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慢慢走向了创新研发的道路,不论是质量还是质感,或是一贯性和可靠性方面,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追赶甚至超过那些外国牌子。
我不喜欢谈竞争,我开的是小米
从美国到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加关税再到美国三番五次渲染中国产能过剩来看,中国电动汽车确实对于他们的汽车市场而言,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近日,福特CEO在节目中,大胆发言,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讨论竞争这个话题,但我现在开的是小米的汽车。
聊到小米,相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们家的那些功能强大又价格亲民的智能手机。
其实他们在汽车领域也有着很多创新和发展。
前不久他们推出的一款名叫小米SU7的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自从2024年3月28号上市那天起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它的内部空间也是极其宽敞的,让你在驾车或者坐车时都能享受到一份舒适的愉悦。此外,这款车采用的是全面长续航模式,CLTC工况下标准配置起步续航就能达到惊人的700公里,这样一来,开车出门再也不用担心里程不足了。
其实早在小米造车之时,雷军就说过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保时捷无疑是行业翘楚。
然而自踏入新的千禧年以来,特斯拉引领潮流,以纯电动车型开启了智能出行新时代,使得汽车变成了一部便携式的计算机。
现阶段来看,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他们面临着全新的使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智能空间”。
这也是小米造车的出发点。
如今福特CEO自曝对小米SU7爱不释手,似乎才真正体现了,想要打败对手,就要先全面了解对手。
美欧利益分歧
然而美国政府想到的却是千方百计地打压中国的电动汽车,这种割裂的行为,也许说明了,美国政府想凭借关税之力,阻挡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美市场,但实际上,阻挡不了进步的东西。
美国一直鼓吹让欧盟跟上他们的步伐,但问题来了,实际情况中中国这个超级大市场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究竟有多么重要呢?
答案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规模效益。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无人能及。
如果某个企业想要在科技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那么就必须投放大量金钱用于研发新技术,但这笔研发费用又需要依靠庞大的销售业绩才能得到保障。
然而为了达成如此显著的销售业绩,就必须借助于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以此有效地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美国在欧盟出台关税政策过程中可谓是火上浇油。
记得就在2024年的5月份,他们突然宣布要给我们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增加100%的关税。
除此之外还费尽心思地游说欧盟,让它也参与到围攻我国新型能源产业这个大队伍当中来。美国这么做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中国在2023年只向美国出口了1.2万辆的电动汽车,但却向欧盟出口了接近50万辆的电动汽车。
所以,美国就想利用欧盟来压制我们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
然而,这段时间以来美欧两国在这个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利益分歧。
不难看到,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关于应否增加关税的观点意见相左,存在着极大的分歧。
实际上,居然有接近半数的欧盟成员国公开表达了他们对于欧盟决策机关主动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牵涉其中深感困惑和不满。
虽然最后还是通过这项提议,但5国反对,12国弃权其实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利益不符时,欧盟还会存在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1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