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领域的一系列举措对国际经济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其中,与日本银行以及巴基斯坦国家银行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续签备受瞩目。
这两项协议的批准单位均为国务院,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这类金融合作的重视。
在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方面,其规模保持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不变。
这里的规模设定有着一定的经济考量。
2000亿元人民币和34000亿日元的等量互换,是基于中日两国长期的贸易规模、金融往来以及各自的货币供应量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的。
这个规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双方在贸易结算、金融投资等领域对本币的需求。
其期限为三年,并且可展期,这种设置给予了双方足够的灵活性。
三年的期限,从金融周期的角度来看,是一个较为适中的时间跨度。
在这个时间段内,双方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金融政策调整等因素,评估协议的执行效果,并决定是否展期。
中巴之间新签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300亿元人民币/11800亿巴基斯坦卢比。
这个规模与中巴之间的贸易规模相适应。
根据相关数据,近年来中巴贸易额不断增长,新签的本币互换规模有助于满足双边贸易在本币结算方面的需求。
同样,期限为三年且可展期,也为中巴双方提供了在未来应对各种经济变化时调整合作的机会。
二、对美元地位的冲击与影响
在当前的全球金融体系中,美元一直占据着主导的结算货币地位。
然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续签被视为逐步减少对美元依赖的重要举措,这对美元的地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从市场挤占的角度来看,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促进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应用。
例如,中日、中巴之间的贸易可以更多地使用本币进行结算。
根据国际贸易结算数据统计,以往在这些双边贸易中,美元结算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随着本币互换协议的推进,人民币在结算中的占比有望逐步提升。
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时,就会逐步削弱美元作为唯一结算货币的地位。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为例,在过去十年间,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从较低比例逐渐上升,而这一趋势随着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续签将进一步加快。
这种变化在国际层面会产生重大影响,必然会引发美国政府的担忧。
因为全球金融体系中多元货币结算趋势的加强,意味着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可能被稀释。
目前,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虽然仍然较高,但已经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
例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过去几年间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从超过60%有略微的下降趋势。
随着更多国家之间开展本币互换等类似合作,这种下降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三、合作背后的动机与积极成果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对中日、中巴双方来说是互利共赢的合作。
首先,从互利共赢的角度看,双方减少了对第三方货币尤其是美元的依赖。
在国际汇率市场上,美元汇率的波动较为频繁。
以过去五年的美元汇率走势为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超过10%,兑日元汇率波动幅度也较大。
这种汇率波动会给双边贸易带来汇率风险。
而使用本币进行结算,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
在经济稳定方面,本币互换协议有助于稳定双边贸易环境。
企业在进行跨境贸易时,不必担心汇率波动对成本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地核算成本和利润。
例如,一家中国出口企业与日本企业进行贸易时,如果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避免因美元汇率波动导致的应收账款价值波动。
同时,这也为企业提供了更便利、低成本的货币结算方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1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