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青岛这座城市曾经辉煌的支柱,也是其锚定的未来引擎。
有“过去”,一方面有了基石,另一方面却也多了“羁绊”。要想赢,青岛就必须“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撬动存量变革,又要推动增量崛起,还要建立起护城河。护城河的建立,除了靠青岛啤酒、海尔、海信这些巨头的引领,还需要依靠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方面的“置顶”发力。
10月12日、10月16日,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围绕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开展密集调研时表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引导瞪羚、独角兽企业深耕专业领域,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从这个维度来说,青岛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补链强链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解决“卡脖子”难题意义重大。
近日,在参加由青岛市委网信办、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和半岛网等组织的“见证青岛”全国财经媒体行活动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寻找发现,到孵化培育,再到扶持壮大,青岛为中小企业发展厚植沃土,使专精特新企业驶入成长快车道。
培育“专精特新”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土壤,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活力。
在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前不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介绍,在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青岛市位列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8;在市场环境方面,青岛市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名。
“确实有不少外地的部门想把我们挖走,但我们不会走。”10月22日,总部位于青岛崂山区的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飞特”)董事长李迪在与《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交流时说,“一方面是怕到了外地,把我们‘圈起来’;另一方面还是觉得青岛这里的营商环境好,最主要的一点是不扰民,执法检查少。”
这也直接反应出当地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变。学赶深圳、借势上海,是青岛近几年对标对表作出的努力。但城市体量不一,发展基础也各有不同,在“取经”深圳、上海的同时,青岛选择打开视野,向温州、宁波、成都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学习借鉴。
为什么格外看重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指引?在青岛当地一位企业观察人士看来,所有的大企业都是由“小微”孵育成长而来,它们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对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政府在不断地浇水、施肥。”指着投影上显示的一块块“金字招牌”,李迪说,企业拿到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瞪羚企业”等招牌,背后都有各级政府的加持。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岛市落实常态化联系、精准化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深耕细作“专精特新”梯度培育赛道。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1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190家。
这些企业中不乏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的佼佼者,比如长期为华为海思、台积电、海光半导体、联发科等超300家企业提供设计研发服务的青岛展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展诚科技”),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技术专家联合发起成立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镭测创芯”)。
在与记者交流时,多位当地政府、企业人士认为,新生代专精特新企业多为央国企、大企业产业链公司,它们背靠国家级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力量支持,同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原材料、能源等关键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环节拥有很深的护城河。
“置顶”创新驱动
护城河如何保持?对青岛来说,这也意味着要围绕重点布局的产业链,配套高能级科创平台引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0月22日下午,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虚拟现实、通用航空产业链专场对接会在崂山区举办。而在两个月前(8月23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青岛)揭牌暨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专场对接会在青岛新金融产业园举办。
《青岛财经网》相关报道显示,作为专精特新“国字号”载体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青岛),是继杭州(2022年揭牌)、无锡(2023年揭牌)之后的第三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直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担负着打造立足青岛、辐射山东、面向我国北方地区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培育载体的建设使命,为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带来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基调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青岛在这方面早已展开战略谋划。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提供的信息显示,青岛出台了《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全门类、全周期、全要素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出台对新认定的“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补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开展的首次专题调研主题,便是聚焦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这个维度来说,青岛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一些新的空白也需要打破。
“我们是非常期望有产业基金介入的,但产业基金通常喜欢进入标准化的行业,而安全应急这个行业子类太多、产品太多,小到口罩,大到救援直升机、救援船,每一个产品、赛道的商业模式又不一样。”李迪表示,希望政府出台一些专项政策,让更多的产业基金关注到安全应急这个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类似需求的,不只赛飞特一家。以其所在的崂山区为例,该区已聚集了一大批自主研发能力强、科技水平领先、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但因为处于精细化的赛道,在融资渠道上多少都会面临一些不同的空白。
截至目前,崂山区民营经营主体达9万余家,其中民营企业4.8万余家;山东省民营200强企业16家,数量排名青岛市第一;上市民营企业14家、独角兽企业9家、“小巨人”企业28家、瞪羚企业47家。
问题出现后,相关空白也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而得到填补。青岛市崂山区发展和改革局民营经济科负责人赵文祥介绍,崂山区今年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创新驱动、培优育强、良法善治、提质增效、服务保障五个方面入手,制定了24条措施,统筹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突破人才“瓶颈”
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青岛新兴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传统制造业企业“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被改变。
其中,少不了民营经济的助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青岛市实有民营经营主体211.4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4%。今年1—4月份,青岛市民间投资增长7.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0.4%;民营企业进出口额1921.1亿元,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68.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64.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3.7%。
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来自政府、企业的多位人士表示,在青岛,“政策赋能”显然不是一句空话。
此前,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公开介绍,2020年以来,青岛市针对民营和中小企业出台了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财政支持政策。融资担保补助政策发放奖补资金1.3亿元,撬动融资担保额度456亿元。累计为银行机构置换不良贷款2.02亿元。实施融资租赁业务奖补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152.6万元,租赁资产余额增长超88%。
在政策、金融等一系列助力之外,“人才”则是眼下青岛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瓶颈”。
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东数创”)总裁孙绪朋表示,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青岛对高端、紧缺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但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想办法。
孙绪朋以金东数创为例表示,公司目前正全力打造“青岛+北京+上海”的三中心模式,并在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在北京、上海都有创意团队和研发团队。“在成都等地的合伙人或分支机构也在想办法帮助企业缓解人才需求。”
与此同时,在解决人才需求时,企业间也在集思广益、各显神通。
比如,展诚科技不仅拥有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青岛市集成电路EDA软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还与北京华大九天合作建设集成电路EDA创新研发联合实验室,“计划未来3—5年,拓展集成电路合作企业超1000家,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开发+设计服务的工程师超过1000人”。
今年3月1日施行的《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和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小企业可以结合岗位需要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按照规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中小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人才,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在住房、落户、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提供便利。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方面提到,组织“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部署,开展产学研技术成果对接,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互动耦合。强化人才智力支撑,首创开展“未来之星”新锐人才托举计划,遴选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带领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0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