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亚洲局势中,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接壤的人口大国,一直以来在边境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对。
最近,这场战略博弈出现了新的转机。自2020年6·15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之后,距今已经四年之久,而吃了4年苦头后的印度也终于想通了,莫迪对华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据官媒报道,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新德里的一场媒体活动上宣布,两国已就边境巡逻问题达成协议。
它不仅标志着军事对峙的结束,也可能为接下来的政治与商业关系改善铺平道路。
印度总理莫迪正在俄罗斯喀山参加金砖国家峰会,而这个消息发布得正是时候,将为两国高层有可能举行的双边会晤铺平道路。
苏杰生透露,经过漫长的外交谈判,中印关系终于“回到了2020年的初始状态”。双方已经恢复了此前的巡逻安排,尽管对具体细节守口如瓶,但他用“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外交”来形容这一进展。
诚然,和平与安宁是任何双边关系发展的基础,没有它,再好的贸易协议也如空中楼阁一般不堪一击。
自2020年边境冲突加剧以来,印度国内民族情绪高涨,对中国的敌意不断升级。
印度政府曾多次封禁中国手机应用,审查中企投资并采取其他小动作。然而数据显示,中国依然是印度最大的商品来源国和工业产品供应国。
过去四年,印度对华进口增加了56%,贸易逆差翻了一番,达到850亿美元。这些数字像一面镜子,迫使新德里正视其经济对中国的依赖。
这一局面让我们不禁要问,印度的“自力更生”战略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在全球力量重新洗牌的背景下,印度的制造业雄心似乎更多地依赖于外国技术,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技术。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企业蜂拥而至,在印度设厂,但他们的产业链却脆弱得令人忧心。
这些企业不得不依赖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在印度完成最后的组装。看来,印度的确需要更多务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而不是民族主义的虚张声势。
当然,达成协议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
在国际政治上,印度主张的“不结盟”外交政策近年面临考验。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导致印度逐步滑向“四国集团”的阵营,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又处于孤立状态。
显然,印度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为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灵活性赢得更多空间。
在这次边境问题达成协议上,印度主动对华作出了三大承诺。
印度方面承诺:1.不互相攻击不宣战;2.不支持任何危害中国的“恐怖主义”活动;3.不许任何人任何势力通过印度的领土领空等,进行敌对行动。
说白了就是承诺不再和中国对着干,这些承诺无疑是在为两国未来的合作奠定基石。此时中印高层都在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会议,不排除是要商讨大事。
而在现实的商贸世界中,印度继续扮演着复杂且矛盾的角色。
一方面,它在高举自力更生的旗帜,大力推行“印度制造”;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和药品生产的扩大,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却有增无减。
这种尴尬的经济伙伴关系迫使印度在战略上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从长远来看,中印的和解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边境纷争,而是关于如何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找到一个持久且双赢的位置。
对于印度而言,在美日韩等国的工业迁移浪潮中,若想真正崛起为全球经济中心之一,不可避免地要求与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处理好关系。
这场协议的达成,将给包括边境居民在内的两国普通百姓带来一定程度的和平与稳定,但这并不是终点。
中印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两国必须在各自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平衡点。
不难预见,未来的中印关系依旧挑战重重。
两国需要在边境谈判、经贸合作、全球气候变化等多方面持续展开对话。而这些都会是塑造亚洲乃至全球格局的重要因素。
在未来的日子里,莫迪政府如何在国内舆论和国际政治间游走,将直接影响这一协议的落实程度。
与此同时,中国可能也需要以开放和建设性的态度,与印度一道探讨更为广泛的合作领域。最终,如果印度能想明白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并落实行动,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0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