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通辽10月25日消息(记者邵玉琴见习记者杨亚东)北方大地,谷物飘香。眼下,内蒙古粮食大县开鲁县,100万亩密植高产玉米颗粒归仓。
“种粮状元”的高产“秘方”
在开鲁镇小城子村密植高产玉米千亩示范区,看着黄澄澄的玉米粒,内蒙古“种粮状元”马忠臣高兴地说:“今年又是密植高产玉米的丰收年。”
作为内蒙古东北地区重要玉米高产区之一,开鲁县玉米连续两年刷新东北地区“千亩片”“万亩片”的测产纪录。
玉米丰收,内蒙古“种粮状元”马忠臣喜上眉梢(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亚东 摄)
在粮食增产的道路上,马忠臣走了很多弯路,交了高昂的学费。
而实现玉米高产的“法宝”,就是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一条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途径,更是黄玉米的“芯片”。
马忠臣的底气来自科学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精心呵护,更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实施智慧农业,推动标准化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
从凭经验到靠科学,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新时代下的农民将数字应用于田间地头。在开鲁县标准化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可以看到水肥一体化设备、墒情、虫情、气象监测设备,它们是科技人员的智能助手,也是种植大户的“田管家”。
开鲁县小城子村密植高产玉米千亩示范区(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亚东 摄)
“北斗”播种,“掌上”巡田。“坐在办公室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操作过程。机器耕得直不直,种子颗粒数够不够,土地湿度如何,玉米有无病虫害,工人是否在田间作业,一部手机全部搞定。”马忠臣自豪地说,这在前几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作物技术综合股股长于洪伟告诉记者,该县推广以“北斗导航+高性能精量播种+密植精准调控+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密植高产生产模式,在全县打造33个国家+自治区+市+县+镇(场)+村(嘎查)“六级联创”科技示范区。
在密植高产模式的推广下,玉米亩均种植从4500株提升到6500株,平均每亩增产300斤,玉米总产量增加1亿斤以上。
而形成高产玉米示范区首要条件就是小田并大田,即将各户零散的耕地进行社会化整合,开展规模种植和标准化经营模式。
将玉米“吃干榨尽”
从玉米粒到玉米乳,从玉米芯到玉米杆,开鲁县将玉米利用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重点突出和聚焦玉米生物科技和生物医药化工两大主导产业,集中打造以玉米生物科技为主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
自2008年规划建设至今,该县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开发区,先后引进三十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培育形成6大系列160个品种产业集群,培育形成国内一流的高产创建体系、自治区级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现正在创建国家级玉米产业园区、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
日前,国内玉米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2024年通辽市玉米单产提升百万亩核心区进行了复测验收。结果显示,万亩片平均产量为1247.22公斤/亩、十万亩吨粮田产量为1042公斤/亩、百万亩核心区测产结果为945.29公斤/亩,三项检测分别创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单产纪录。
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1900余万亩,其中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面积达到602万亩,占全市三分之一的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364万亩。
粮食稳则天下安。作为国家重要“粮仓”,内蒙古连续6年粮食生产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791.6亿斤,创历史新高。近10年来,内蒙古粮食增产中70%的增量来源于单产提升。
眼下,内蒙古秋粮收获过半,较上年同期略快,北疆粮仓粮食产量有望突破800亿斤,实现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0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