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朱浙萍
图源:视觉中国
10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提到,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向广大产业工人展示了大有可为的职业场景和发展机遇。
如何让能工巧匠辈出?《意见》中提出,要促进产业工人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其中无论是鼓励更多高等学校、开放大学开设劳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学历教育班、高级研修班,还是向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普惠制、普及性技能培训服务,都将提升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激励他们争当高技能人才,实现由“工”转“匠”的蝶变。
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含技量”,有着旺盛的需求。去年,引发全国关注的杭州跳桥救人外卖小哥彭清林,拒绝了不少来自社会各界的奖励,却格外看重“免费上大学”的机会。浙江的“小哥学院”受到新就业群体青睐。同时,全国各地的青年夜校、工匠学历班出现“开课既满”“一座难求”,还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回炉”读职校……这些需求,无论是为了提升学历,还是解锁新技能,都呼唤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成才通道和技能培训途径。
不断提升产业工人“含技量”,也是产业发展所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巨大创新机遇,加剧了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产业工人的技能技术水平,与当前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共同富裕之路上,都迫切呼唤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今年以来,浙江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其中就包括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上海等地也都针对技能人才出台新的激励政策。从中央到地方,都体现出对技能人才高看一眼的鲜明导向。
为产业工人“充电蓄能”,也要讲究因地制宜,贴合工人们的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只有所学有用有料,才能激发学习主动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近年来,全国各级工会对标新质生产力,祭出不少“真招”“实招”——浙江成立全国首家“总部+分院+实训基地”的省级工匠学院,围绕高端装备、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开班授课;福建厦门市乘着“夜校”热潮,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培训课程;广东中山市以赛促学,开展数字化与AI技术应用竞赛,促进企业“智改数转”……这些丰富多彩的培训,让工人们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为产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让产业工人“长技能”,还要让他们“得实惠。把“含技量”转化成“含金量”,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让技能水平、劳动贡献与薪酬水平挂钩,让技高一筹者薪高一等,才能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此次意见也提到,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等。各地要积极探索,抓紧落实,提高技能人才职业尊严和物质激励,让他们既有“面子”也有“里子”,进一步激发他们提高技能、钻研技能的热情。
畅通成长通道,推出真招实招,让产业工人更有奔头、铆足劲头,未来必将有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时代浪潮中竞相涌现,实现人生出彩的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9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