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锂电池)要积极挖掘电动船舶和低空经济的新蓝海,打造下一个增长点。”在10月17日-19日举办的2024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名誉理事长陈立泉作主题演讲表示。
如何积极挖掘电动船舶和低空经济的新蓝海,抓住全球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是该论坛主要讨论的话题之一。针对现有电池技术水平均未能完美满足电动船舶及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需求,多位与会嘉宾提出混合动力等方案的新思路。
船舶电动化需求迫切
欣旺达商用车船事业部总经理陈小源作报告表示,航运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船舶运输量占全球贸易运输总量超80%,综合经济性良好。但传统船舶燃油消耗大、废气污染严重,在“双碳”目标下,节能环保呼声日益高涨。
陈小源报告显示,全球每年船用燃油消耗约2.7亿吨,占全球燃油消耗总量的6%;全球每年航运业碳排放量约8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4%;全球每年船舶污染物排放量高达3000万吨,其中硫化物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氮氧化物占比7%。
陈小源称,目前全世界市场电动化渗透率低于0.1%,前景可期。据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产业联盟预测,至2030年电池船舶份额有望达到15%。
除了政策上的推动,从市场上来看,船舶电动化亦有其必要性。陈小源报告显示,据测算,至2026年,因不符合碳减排要求,我国船舶的碳税支出,仅欧洲航线就可能达38.17亿元。“所以说,(船舶电动化)从市场来看肯定是迫切的,我们需要做船舶电动化的变革。”陈小源称。
国外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andMarkets发布《2015-2024全球电动船舶、小型潜艇及自动水下船舶的市场报告》显示,由于新性能、可承担的成本、法律禁令或内燃机受限,电动船舶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报告发现,电动船舶市场,包括水上及水下,将从2013年的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1.4亿元)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3.1亿元)。
低空经济展示巨大发展前景
低空经济作为潜在万亿级别空间的产业,当前产业帷幕正徐徐展开,有望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消费的又一潜在抓手。
“现在人们已站在历史新的起点,进入大航空甚至是大航天时代的开端。”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瑞锋说。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达到10644.6亿元。
据BellwetherIndustries联合创始人余知洋报告指出,低空经济的使用典型的使用场景分别为货物运输,然后农业植保、公共事业、载人客运以及竞速娱乐。
其中,客运作为低空经济的主要使用场景之一,客运将是低空经济飞行器体现其独特优势的主战场。余知洋称,通过绿色、小巧、灵活、安静等特点,载客低空飞行器将能够充分使用空域资源,更加快速便捷地把乘客送达目的地,极大地提升通勤效率。
根据GrandViewResearch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载客eVTOL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88亿美元,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4.9%。
多种动力方案被提出
EVTank统计数据显示,电动船舶和船舶换电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对锂电池的需求量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船舶用锂电池将达到1.4GWh,2030年将达到21.9GWh。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将达到367.5亿元。
锂电池是新能源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若作为单一动力来源,也有其局限性所在。
陈小源表示,3000吨级的船从广西到广东,需要差不多1万度电,配备1万度电池的价格已超传统船舶总额,难体现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船舶只能在水域运行,水域停靠局限于码头,码头又局限于数个泊位。充电对泊位的占用,会影响船舶装卸货,导致码头的运营效率过低。
陈小源从里程焦虑角度,提出两个方向,一是内燃机和电池组配合为船舶提供动力,通过短距离用电,长距离用油的互补方式提高船舶的续航里程;二是通过快充实现快速的补能,来解决里程焦虑及增加港口运营效率。
陈立泉则认为,电动船舶的希望是换电模式。他分析,船舶的购买者很多是私人公司,既要买船又要买电池会导致经济负担太重。采用换电+租赁的模式可以缩短补能时间和减轻用户的经济负担,便于推广。
eVTOL方面,张瑞锋认为,eVTOL要求电池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现有电池技术水平均未能完美满足eVTOL对于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要求。
张瑞锋分析,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充能速度快、低温性能好,但目前氢燃料电池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我们预计氢锂混动系统有望成为过渡方案。”
氢锂混动系统方案,同样受到余知洋的认可。余知洋表示,目前主流eVTOL的电池能量密度约285Wh/kg,仅能满足短途的城市内公共交通需求,要达到较长公共交通,电池能量密度需达到400Wh/kg以上,目前仍需要时间达成。
“除了继续进行锂电池的开发以外,可考虑氢燃料电池的开发,不同技术互为备份,推动产业发展。”余知洋称。(李子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9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