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看《如懿传》的采访纪录片比正片还要搞笑,这是怎么回事?表面上是在做纪录,实际上更像是在免责。说话的时候感觉每句都要加个括号才对。
记得当时周迅的加盟引发了众多演员的竞争,或许他们并不完全是为了周迅,更多的是被“甄嬛传续集”的名头吸引。原本是希望能复制《甄嬛传》的成功,所有参演者都期待能大红大紫。
胡可为了出演《如懿传》放弃了多个女主角的机会,这让沙溢相当不悦,事后在采访中还怒气未消。当时很多人批评沙溢的态度不好,不过现在看来他似乎看得比较清楚。
沙溢早就识破了《如懿传》的本质。孙俪曾在《甄嬛传》花絮中提到,她不参加聚餐是为了维持角色的孤僻,还要回房间背台词,因为实在太忙了。
《甄嬛传》的成功使得整个娱乐界都极力推崇《如懿传》,导致了演员阵容的频繁更换和滥竽充数的现象。他们没有像《甄嬛传》那样,有郑晓龙夫妇坐镇指导礼仪和挑选演员,而是充斥着关系户。
不过从现在看来,《如懿传》虽然名声不佳,但黑红也算是一种红,负面评论也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不亚于《甄嬛传》。
《甄嬛传》中演员的仪态不是偶然的,演员们连上厕所都穿着复古鞋。而《如懿传》虽然聘请了所谓的礼仪导师温太医,但他仅仅三天就离开了。温太医为了安排自己的侄女(颖妃张佳宁)加盟剧组,才短暂教授了礼仪,后续无人监管,甚至不知道演员是否遵循教导。
这些花絮成了制作组的亮点。强烈建议观看这些纪录片,可以学习说话的艺术,每个笑容背后都隐藏着讽刺,需要仔细分析他们的用词。
霍建华好像是拿精神损失费,整个人看起来很消沉,这对他的职业生涯是一个重击,演完《如懿传》后好久都没接新剧,一直被批评。
随意加戏改戏成了家常便饭,经幡局里的内容本来在原著中就不存在,完全是编剧自行添加的。如果不是为了剧情需要,魏嬿婉的角色性格根本不会对那些旗帜感到好笑。
海兰的一句“姐姐我终于替你生了个阿哥”,当时就让人觉得不对劲,事后连张钧甯自己都觉得奇怪,还得硬着头皮继续演下去,演员的专业精神真强。
“她的状态永远是在创作”,这不就明示着不断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剧本吗?剧外对经超的评价很高,但剧中的经超和纪录片中的形象却是完全不同,显得很滑稽。
真的吗?说这话时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大型倒油现场,正主自己还浑然不觉,以为自己很完美,这种自信是老艺术家的特质,如邬君梅的话语艺术,“如懿精神”。
更夸张的是,有人说大如从未真正看过剧本,那她前一天晚上得做多少功课啊?
她是唯一一个在纪录片中流泪赞扬女主的人。
李纯的处境最为悲惨,几乎一直在被惩罚。她表示角色结束反而觉得轻松了很多。如懿传的宣传问到魏嬿婉最后失去一切是否后悔,李纯在官方回复“不后悔”,并补充“至死不后悔”,真是深刻。看来整个剧组只有反派真正理解了自己的角色。
“她对每个角色都充满自己的见解”,“她始终处于创造的状态”,光听这话就能感受到她对周围人的影响和引起的不安。
剧中唯一让江与彬显得格格不入的,就是他的表现未显得那么生硬。
初次观看他们的纪录片,我以为整个团队都受了懿症影响,满口称赞,然而再细看一次,他们似乎有苦衷。
突然想到董洁曾表示与该影后合作《如懿传》感觉很不舒适,誓言不再合作,当时我还对董洁有些不解!
只需观察未来与这位演员以及其他剧组人员是否愿意再次合作,便能判断大家是真心赞扬她,还是在冷嘲热讽,毕竟霍建华在该剧后休息了好长一段时间。
公平来说,周迅绝非无能之辈,但我认为所有炙手可热、拥有众多粉丝的演员都应将周迅的案例视为一种警示,周遭的人都在吹捧,听不到真实的反馈,不知自省,只按自己的思路行事,很容易再次制造出《如懿传》这样的尴尬局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9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