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报道,9月在威尼斯举行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与亚洲:二十年后的研究展望”国际会议上,一个由意大利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化学家和艺术史学家组成的团队介绍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发现。他们的论文透露,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标志性青铜飞狮“威尼斯之狮”可能来源于8世纪的中国。
意大利国宝唐代铸造
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高高矗立在花岗岩柱顶部的“威尼斯之狮”青铜像,俯瞰着圣马可广场。至少从1293年以来,这座巨大的青铜塑像就成为这个意大利城市的象征之一。
“威尼斯之狮”形象遍布威尼斯各个角落,从雕塑到油画再到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杯,处处都有它的身影。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威尼斯之狮”成了法军战利品,被运到巴黎荣军院,直到1815年拿破仑战败,才重新回到威尼斯。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修复中,专家意外发现狮子的身体部分历史相当悠久,可能不止数百年。虽然当时进行了包括铅同位素分析在内的各种技术研究,但当时的档案资料还不像今天这样丰富,因此科学家无法将样本与来源相匹配。
考古中如何对金属的矿源进行“基因鉴定”呢?最常用的办法是对青铜器的成分和其他特性进行提取,然后将其与已知矿床和古矿遗迹进行比对;此外,铅同位素比值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青铜器中铅同位素的比值进行分析,可以追溯矿料的来源地。这不仅能够帮助确定矿料的产地,还能够揭示当时的贸易和交流情况。这些技术手段的结合使用,能够更准确地鉴定青铜器的矿源,了解当时的冶炼技术。
“威尼斯之狮”雕塑中的铅同位素将它与8世纪的中国铜矿联系起来。分析表明,它是一件经过大量修复的艺术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最初来自中国南方。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多名专家取了三份“威尼斯之狮”的样本,其中两份来自飞狮身体的中心部位,另外一份来自翅膀。专家团队通过先进的冶金分析发现,两份中心部位样本和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矿物高度吻合。这座飞狮使用的青铜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东南部的长江下游流域,很可能是在唐代(公元618——907年)铸造的。在对飞狮的风格、造型进行多方面分析后,帕多瓦大学的专家们得出一个可能性较大的假设:“威尼斯之狮”的头部、鬃毛和胸部设计具有明显的唐代雕塑特征,尤其是与唐代镇墓兽极为相似。它最初的造型或许不是一头狮子,而是头上有犄角的青铜“镇墓兽”,在唐末就已经被中国工匠铸造了出来。
这座狮子雕塑是何时出现在威尼斯的?研究人员认为,大约1172年到1295年之间,这头青铜“镇墓兽”辗转来到威尼斯,被本地工匠改造和重组:镇墓兽的角被切掉,耳朵被磨圆,令它的头看起来更像狮子,之后又给它装上浇铸的翅膀,就变成了现在人们熟悉的“威尼斯之狮”的样子。
狮子作为镇墓兽避邪
镇墓兽,是古代的坟墓守卫者,目的是避邪,以佑护死者亡魂的安宁。镇墓兽最初来自《周礼》中的记载,传说有一种叫魍象的怪物,喜欢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叫方相氏的神兽,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人们常把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魍象的侵扰。可以说,使用镇墓兽的习俗,来自于方相氏的传说。
考古发现的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墓之中,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楚墓中的镇墓兽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神话色彩。
狮子,古称“狻猊”,主要产于非洲,在古代亚洲的两河流域、印度等地也有。对狮子进行神化的飞狮或者称作有翼兽图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两河流域,在亚述拿西拔二世时期的尼姆尔德遗址就出土有人面有翼狮像。有翼兽在我国先秦文献中也有记载,《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穷奇状如虎,有翼。”这种兽善于驱逐妖邪,消除不祥。在新疆阿拉沟战国时期竖穴木椁墓出土的青铜双兽承盘方座器,盘上停立狮子状的两只小兽;河北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两对错金银双翼神兽,其造型似狮似虎。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狮子开始进入中国,现在所看到的狮子形象大约在西汉时期已经定型。狮子作为外来的瑞兽,以威武吉祥的形象被吸纳到中国文化之中,具有祝福好运或辟除邪恶的寓意。汉代以后,用石刻狮子镇门、镇墓的形式越来越多,嘉祥武氏墓前就有一对东汉建和元年石狮,东汉高颐墓前有两只石雕辟邪镇墓,石狮肩部雕刻双翼。
东汉石辟邪
先秦文献中已有“天禄”“辟邪”词汇,汉代以后的辟邪形象应是吸收了外来的狮子和本土的虎、豹等猛兽的形体特征而形成的新神兽形象。东汉时期的天禄、辟邪大型羽翼兽石雕专用于墓葬,辟邪形似狮、头有角、身有翅,狮子的形象与中国民间传说融合成飞狮。石辟邪一般放置在古代高等级墓葬神道的两侧,古人认为这种神兽不仅能保护墓主人灵魂不受侵扰,还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标志。东汉汝南太守宗资墓前,有两只石雕,膊上刻铭文,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均形似狮虎、体侧刻羽翼、周身布满云纹。南朝时期,帝王贵胄陵墓前放置天禄、辟邪已成为惯例。
唐式镇墓兽
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通过丝绸之路进献的狮子数量更多,刚健勇猛的虎、狮类动物深受唐人青睐,狮子被作为镇墓兽以镇煞妖邪怪佞。唐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狮形镇墓兽,它们通常具有狮身、鹿角和翅膀,不但凶猛威武,华丽张扬,还具有超凡的神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珍藏的唐代彩绘狮首豹身镇墓兽,出土于阿斯塔那216号墓地,高75厘米,彩绘泥塑,面目威严凶猛,狮口大开,獠牙外露,怒目圆睁,整个造型狰狞威猛,令人望而生畏。考古人员认为,这尊镇墓兽的形象应是从中原地区传播而来的,是中原丧葬习俗流传至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重要例证。
长江流域异彩纷呈的青铜文化
意大利专家团队通过先进的冶金分析发现,“威尼斯之狮”两份中心部位样本和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矿物高度吻合,长江中下游的青铜冶炼有着怎样悠久的历史?
中国青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历史,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铜的使用逐渐普及。"江南多出铜",距今4200年左右,长江流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并创造了异彩纷呈的青铜文化。
长江流域有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长江中游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大量早商青铜器,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长江中游的江西新干大洋洲大墓遗址发现大批晚商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复杂,是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在整个长江流域独树一帜。而且大洋洲遗址与四川三星堆遗址青铜器渊源深厚,极有可能同属一个原料产地。此外,长江中游的湖南宁乡等地出土晚商礼乐青铜器,长江下游江苏宁镇也发现一批具有本地特征的西周时期青铜器,均代表了长江流域青铜工艺水平。
青铜文化遗存的考古不仅仅是文物的发现,还包括一系列矿冶遗址的发掘。目前所知,古铜矿虽在全国广泛分布,但储量巨大、矿脉集中、富矿比例高,且在商周时期即已大量开采冶炼的古铜矿,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像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距今约4000年,古代采矿冶炼活动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经春秋战国至西汉一直到南宋末期,延续3000多年,红铜产量超过10万吨。从商代到汉代的铜矿开采已从露天开采发展为地下井巷开采,考古人员发现如迷宫般迂回弯曲的8000米长古代采矿井巷,此外,还发现有夏商周时期露天采坑(场)、矿房等遗迹;武汉黄陂鲁台山郭元咀遗址也是一处大型商代铸铜遗址,距今约3200年,该遗址保留了清晰、完整的青铜铸造遗存;安徽铜陵素有铜都之称,从古代至今一直为我国南方重要产铜地区之一,境内共发现50多处铜矿遗址。
从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悠久历史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显然能够满足铜业所需。铜矿的开采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还推动了后世对外贸易的发展,便利的水运交通也推动它从内陆驶向更遥远的海洋。
“镇墓兽”如何从中国到威尼斯
尽管研究人员锁定了矿源“基因”,但青铜“镇墓兽”最初由谁铸造?在哪里铸造?800多年前,重达2.5吨的它是如何从遥远的东方辗转来到威尼斯并成为这座水城的标志?诸多的历史真相还有待考古人员继续破解。
“威尼斯之狮”首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是1293年,有学者认为它可能首先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地中海东部,又辗转到达威尼斯。它是购买还是劫掠而来的,也成为研究人员面对的问题。当年,威尼斯人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利用东罗马帝国内部的纠纷进攻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曾大肆掠夺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品、雕塑和金属,大战过后,威尼斯共和国还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有学者推测,这头狮子有没有可能就是众多的战利品之一?
也有学者认为著名探险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到1292年期间游历中国,而他的父亲和叔叔早几十年前就游历了中国。他们猜测是这一批威尼斯探险家在13世纪把镇墓兽运到威尼斯,改装成“威尼斯之狮”。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从威尼斯出发,随父亲和叔叔一路向东,踏上了前往中国的传奇之旅。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行家之一,马可·波罗将两条主要的线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走过。其时,威尼斯在地中海区域把持着海上丝绸之路通往欧洲贸易航线的最后隘口,支配着横贯欧洲、北非的贸易,威尼斯商人在欧洲大名鼎鼎,足迹远至中国,而后满载着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香料等商品回到威尼斯,再向欧洲输送。
其实无论哪一条途径,丝绸之路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在陆地上,这条古老商道连接起古代中国、中亚、西亚和欧洲,商旅云集,货物交换频繁。它为地中海地区带来的不仅是中国丝绸、瓷器、药材、茶叶等物品,中国铜镜、铁器在中世纪早期就备受欢迎。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重要交通路线。唐代,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的航路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含铜钱)四大宗,在海上丝路沿线的国家,其博物馆时常能发现漂洋过海的中国古代铜器。因而产自江南的铜料或者铜器通过海上丝路辗转到达地中海地区并非不可想象的,“威尼斯之狮”的溯源研究清晰地展示了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连通性。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张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