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饮料分级实施效果如何? 调研结果来了

央广网2024-10-17 09:29:46  46

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 (记者 雷妍)今年3月,上海市开始试行“营养选择”标识,根据饮品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含量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

上海饮料“营养分级”标识规则

该政策推出后赢得不少舆论赞许,甚至有专家建议以立法的方式全国强制推行。其实施效果是否明了?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开展了多角度调研。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该中心对典型试点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线上和线下调研,包括企业APP或小程序展示情况、门店物料及店员反馈、消费者网络调查和门店拦访等,调研结果提示:对这一政策的效果不应盲目乐观。

从企业实施情况来看,企业普遍将营养分级作为营销推广手段,具体实施方式五花八门且变动非常频繁,还有企业出现了“自定义”的评级规则并开发了不同样式的分级标识。

餐饮现制饮品的问题最为突出,比如宣发物料、门店菜单和点单程序往往展示不额外加糖的A/B级产品,选择性的标识A/B级产品,选择性的不标识C/D级产品或通过拆分产品(如不计算水果、单点奶盖等)的方式规避C/D级。“有趣的是新加坡的实施方式恰好相反:A/B级自愿标识,C/D级强制标识且不得营销。”钟凯说。

此外,餐饮现制饮品根据杯型、加糖、加冰等差异,同一产品的分级跨度可达3级,即使门店员工也很难清楚说出实际分级。实地调研还发现,门店员工不仅不会引导消费者选择A/B级产品,甚至还会出现误导的情况。

围绕消费者的调研主要考察其对饮料“营养分级”标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结果发现,口味、价格、配料成分是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决策因素,而产品的营养属性关注度并不高。调研中测试了消费者对营养分级规则各种漏洞的“免疫力”,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容易被阈值效应、截断效应等误导,不同类型产品分级的比较也容易让人困惑。但总体上,消费者对营养分级的规则漏洞保持了较高的容忍度。

在实际购买行为方面,消费者的“口头支持”现象十分突出。钟凯介绍,调研数据显示,84%的上海消费者对营养分级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但仅有32%的消费者表示营养分级对购买决策影响很大或较大。而在实际购买人群中,308名刚刚购买了试点产品的上海受访者中,280人(91%)无法反馈所购奶茶的营养评级,仅有16人(5%)给出正确回答。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钟凯认为,这一类型的政策不能急于推广,尤其在餐饮行业的应用要慎之又慎。“评级”并非消费者教育的捷径,反而需要花更大力气教会大家做好食物选择与搭配。否则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下,这类评价的缺陷将被显著放大,并被企业营销利用。对此,政策制定者和舆论都应有清醒认识,不能盲目期待和乐观。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7673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