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为数不多赴港上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和农信起源于公益扶贫项目,随后在美国德太投资集团(TPG)、蚂蚁集团等资本的助推下迅速成为行业翘楚。2024年2月28日,中和农信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目前已失效。
新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中和农信总收入分别为22.2亿元、24.3亿元、31.8亿元、19.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5.06亿元、4.73亿元、5.66亿元及3.3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2.79%、19.46%、17.80%、17.60%,呈下降态势。
从业务开展来看,风控难、人工成本高、内部员工欺诈等是摆在农村金融机构面前的难题。面对困难,中和农信是否已开辟出一条长久发展之路?
表内与表外
招股书显示,中和农信的收入来自农村普惠信贷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村消费品及服务和农村清洁能源服务。其中,农村普惠信贷服务是收入主力,但近年占比有所下降,农业生产服务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2021年至2023年,其农村普惠信贷服务收入分别为16.61亿元、18.35亿元、20.23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4.7%、75.5%和63.6%。2024年上半年,该项收入为11.66亿元,占比进一步下降至60.7%。
中和农信的农村普惠信贷服务分为表内贷款与表外贷款:表内贷款是其通过自有资金和联合拨款贷款的自有资金部分,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从中获取利息;表外贷款则是撮合贷款以及联合拨款贷款的合作银行拨付部分,即向合作银行推介合格借款人以收取佣金,主要赚取的是服务费。
截至2021年至2023年末及2024年6月末,中和农信农村普惠信贷服务在贷余额分别为149.81亿元、151.58亿元、191.02亿元、202.05亿元。其中,表内贷款在贷余额分别为106.48亿元、98.66亿元、100.66亿元、99.89亿元,占比持续下降:71.1%、65.1%、52.7%、49.4%。
与此同时,中和农信表外贷款在贷余额比重持续上涨。2021年到2023年3年间,占比从28.9%涨至47.3%;到了2024年6月末,其表外贷款在贷余额占比已达到50.6%。其中,截至2021年、2022年、2023年12月31日及2024年6月30日,中和农信撮合贷款业务的在贷余额分别为16.24亿元、25.685亿元、54.21亿元及71.77亿元。
有金融分析人士认为,自有资金放款比重下降是一个复杂的信号,其背后涉及诸多因素,如企业信心的减弱、市场预期的变化等。
不良贷款方面,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中和农信30天以上违约率分别为1.36%、2.27%、1.56%、2.08%;90天以上违约率分别为1.01%、1.58%、1.19%、1.52%。
中和农信在招股书中表示,推出新的信贷产品可能导致其发放及撮合的贷款的违约率升高。借款人的信贷使用较现有水平增加也可能对发放及撮合的贷款的违约率造成潜在的重大不利影响。
另外,中和农信指出,抵押品或担保物的价值可能不足以弥补其亏损,且减值损失拨备可能不足以覆盖客户贷款及垫款的实际损失。截至2021年、2022年、2023年12月31日及2024年6月30日,中和农信客户贷款及垫款的减值损失拨备分别为2.893亿元、4.401亿元、4.053亿元及4.375亿元。
熟人模式
有多位从业者向《财经》新媒体表示,“农村贷款不好做”。
其中一位从业者解释,农村用户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生产经营活动复杂,服务难度大,同时一些农村用户对金融产品存在抵触情绪,他们仍沿袭传统的熟人借款方式。
总体而言,风控是这项业务发展的“拦路虎”。不过,每家农村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应对措施,例如从联保贷款、农业供应链融资、数字普惠金融、“政银担”等模式中选择自己的道路。
中和农信贷款产品选择的是以熟人模式提供贷款服务,该模式利用农村地区的熟人社会特性,通过用户与贷款员之间的个人关系,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降低违约的可能性。
中和农信也在招股书中指出,其优势之一是“以信任为基础,扎根农村地区的线下服务网络”。《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介绍,中和农信的农村放贷员,都是当地农村的“能人”,有的人原来是村小学教师,有的人曾是乡派出所所长,还有村里走街串巷的卖货郎。
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报告,中和农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风控,其中包括等额本息、分月还款的还款模式;联保贷款的联保机制;信贷员为当地村民,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运用熟人社会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道德风险等。
从中和农信金融服务来看,超过20万元的贷款需提供抵押,抵押贷款的抵押品一般为商品房;10万元至20万元的贷款则需要有第三方担保人;本金在10万元或以下的贷款,一般不会规定抵押品或担保人。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贷款产品熟人模式虽有助于风控,但高利率、高运营成本、捆绑销售等问题,也是逃不开的事实。
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产品利率普遍高于银行产品。如某农商银行“兴农e贷”无共同借款人的,执行年化利率4.8%;有共同借款人的,执行年化利率4.5%。而中和农信2023年实际APR为17.7%;2024年上半年,实际APR微升至17.8%。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产品利率较高,一方面因为融资渠道有限且融资成本高。
中和农信在招股书中称,作为非传统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公司无法吸纳公众存款,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其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发行及股东出资。资金成本限制了贷款产品的利率,提高资金成本也降低了利润率。
资金端,中和农信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及合作信托公司设立的信托计划为部分信贷产品拨付资金;同时还撮合由合作银行拨付资金的信贷产品。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和农信与21名资金提供方合作。
另一方面,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仍采用线下上门服务的业务模式,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截至2024年8月31日,中和农信本地服务网络由7400余名专职雇员以及130000余名村级合作伙伴组成。
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员工成本为5.59亿元、6.46亿元、8.09亿元、4.35亿元;营销及推广开支为3698.4万元、2978.8万元、6308.9万元、1816万元。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中和农信是多级风控,督导上门初审与复审,风险中心终审,当出现逾期时,根据贷款逾期时间长短,信贷员、督导、主管相继上门催还,投入人力较多,这一点往往会导致较高的运营成本。
此外,熟人模式下,内部人员联合用户骗贷等违规事情也偶有发生,其中涉及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及利用职务之便谋利等操作。
毕马威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金融机构在员工行为及案件管理、反洗钱等领域的处罚占比高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涉及“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员工从事违法、违规活动”“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完整、准确地报送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等。
《服务农村最后一百米:中和农信的成长之路》一书中写道,中和农信近几年出现的分支机构重大案件,无不与员工欺诈有关。“中和农信在20年间累计发放贷款200亿元,坏账注销仅3000万元,其中95%以上的坏账都是因为员工的不良行为或不法行为造成。”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和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在金融创新中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避免脱实向虚,防止体内循环,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7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