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启动。“京沪之间”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讨上海思路。
第一场研讨会,畅谈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上海战略。第二场研讨会,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场研讨会,关注科技金融。第四场研讨会,讨论新税制与新业态。第五场研讨会,探析什么是高质量孵化器。
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缉慈,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京盛景嘉成投资合伙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咨询专家杨跃承,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以及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驻北京代表张洪波。
以下为范伟军演讲精要。范伟军结合自己的观察和调研,梳理了上海孵化器建设的三个启示:政策引领对孵化器的建设至关重要;发展高质量孵化器必须培育一批企业家型孵化器创始人;孵化器的成长环境一定要与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
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认为,不能奢望一个管理备案方案能够适合全国所有城市或地区或产业的孵化器建设。范伟军 供图
现阶段孵化器的建设不尽如人意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跟踪上海、北京的高质量(标杆)孵化器建设,有一些感想和启示。
首先,一定要坚持建设高质量孵化器。长期以来,中国孵化器建设质量偏低,无法与新经济形势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步。在倡导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时,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是,现有孵化器的建设水平有限,能够适应和进入高质量孵化器的载体数量太少,这种现象存在于全国各地。
其次,高质量孵化器的内涵在于提高标准,提高孵化器的质量要求。《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发布已有一年半,区域范围内孵化器数量虽然不少,大部分孵化器都无法达到培育方案中所设计的条件要求,没有办法做到源源不断吸收高质量孵化器进入培育方阵。北京标杆孵化器的数量,也因此一直无法有序增加。
这就是高质量(标杆)孵化器建设的现状,其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在走访众多的城市和孵化器,进行大量梳理研究后,我认为高质量孵化器建设现状,主要带给了我们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政策引领对孵化器的建设至关重要
在孵化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孵化器建设的标准。具体可以参照北京市《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2020)》《北京市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和上海市《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2023-2025)》《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建设评估管理办法(202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孵化器进入的门槛,加强孵化器的使命感、危机感。
目前全国范围内,孵化器的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协调区域之间的发展,未来孵化器的备案管理办法,可以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孵化器备案分开制定,将相关地区的孵化器建设方案依照其差异分开制定,根据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孵化器建设分类指导。无论是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还是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孵化器建设都要实行更高水平的高质量要求和管理。但是,不能奢望一个管理备案方案能够适合全国所有城市或地区的孵化器建设。
过去10年间,上海浦东新区孵化器发展较好,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孵化器均进入浦东新区发展。在参与了浦东新区连续五年的发展报告及其政策跟踪研究后,我意识到,应在顶层设计上,将孵化器建设从项目管理转为产业生态作用贡献绩效管理。这是改变孵化器建设责任、使命、功能、绩效最有效的方式。
现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学习浦东新区孵化器建设的管理方式。浦东新区的孵化器建设思路已从项目管理转移到促进产业生态和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孵化器必须是区域经济的促进者、培育者或者是贡献者”。
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浦东新区的孵化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不对孵化器进行税收奖励。第二,根据浦东新区集聚的优势产业去设计引导孵化器的建设。第三,在浦东新区孵化器的绩效考评中,逐渐以结果为导向对孵化器进行考评。
就孵化器的绩效考评而言,浦东新区主要考核区域内孵化器的孵化绩效,考核毕业企业、企业融资、高企数量、科技小巨人和知识产权等,考核的过程中注重结果。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考核方式。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往往看重孵化器的过程,而非结果。忽略结果而重过程,导致孵化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无效、缺乏价值的各种活动、培训等,甚至还给活动以奖励。而大部分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市场价值,直接导致过去的孵化器一开始所谓的孵化,就变成了没有收益的投入或花钱。
浦东新区孵化器建设带来的启示在于,应当重视孵化器建设的结果而非其孵化过程。最新数据(2020年孵化器绩效考评的结果)显示,浦东新区200家左右的孵化器中,只有80家通过绩效考核拿到了不等的绩效奖励,有120家没有拿到绩效奖励。结果导向的数据既客观又残酷,从某个角度看,这80家孵化器就变成了120家孵化器的引领。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孵化器建设事业,但必须要朝着结果导向不懈的努力。在结果导向指标的引导下,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孵化载体才能不断产生绩效,浦东新区孵化器的风景这边独好,就由一家又一家产生绩效的孵化器共同形成。上海首批七个高质量孵化器,五个集中在浦东新区。
这正好证明,孵化器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引领至关重要。孵化器建设,本质上是一个政策支持鼓励的事业,体现的是政府政策基于孵化器支持、扶持科技成果转化、初创企业这个市场失灵部分,政府政策必须长期支持的经济学原理。在孵化器的发展过程中,政策的号召力、引领性,或是战略布局,或者是否具备战略耐心,是一个城市能否建设好孵化器最重要的筹码、最重要的环节。
启示二:发展高质量孵化器须培育一批企业家型孵化器创始人
这是我在全国各地实地调查孵化器建设过程中获得的结论。在鼓励、政策引领孵化器建设时,需要明确,孵化器一定是一个市场属性产品。孵化器本身具备超强的商业模式,其服务对象是创业者,是初创企业,是科技成果。
能将这些事情做好(服务好),或者愿意去做这些事情的人,一定是具备了超强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人。当谈到创业精神或者企业家精神时,我们很容易想到冒险意识、创新精神,获得财富等。
孵化器创始人在具备这些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要承担企业责任、社会责任、民族责任,这些责任承担才会推动孵化器创始人自愿去帮助弱小(创业者)。当下。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孵化器创始人,数量相对较少。
大部分孵化器依赖租金和补贴生存,其行动往往跟着政府政策走,不愿意为弱小的创业者服务,更不愿意为创业者承担风险。为创业者服务,需要孵化器创始人承担他们买单能力不够、失败率高等现实问题。为弱小的创业者服务,不仅很难挣到钱,还存在很大风险,还对孵化器的人员素质、水平能力要求特别高。
现在绝大多数孵化器没有跑通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很多人尽管从事孵化器工作10年、20年、甚至30年,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孵化器事业,但是仍会发现并没有跑通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孵化器的商业模式主要是租金、补贴、增值服务收入和投资回报这四个收入模型,只有在增值服务收入和投资回报到达一定量的时候,孵化器的商业模式才算真正跑通并形成闭环。
将孵化器的商业模式跑通之后,孵化器及其创始人自然会变得不太在意租金、政府补贴这两项收入,其增值服务收入增长曲线是无限的。随着对产业生态和产业趋势的把握加强,产业渗透率越来越高,对企业的投资回报也一样,能够无限增长。
当投资回报达到一定量级后,孵化器会进入高成长期,在投资企业上市过程中产生超级回报。一批我跟踪的优秀孵化器,通过过去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跑通了商业模式。孵化器的商业模式一旦跑通后,就可以做大孵化规模,孵化器的经营也不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选择的产业赛道中做大做强。能将这种商业模式跑通的人一定是可以承担风险,还能承担责任,并且具备相当水平能力的孵化人,一定是企业家型的孵化器创始人。
未来的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是否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始人,一定是其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孵化器创始人没有企业家精神,政府补贴支持再丰厚,也无法打造高质量的孵化器。长期依赖政府补贴运营的孵化器,永远进不了高质量孵化器行列。
启示三:孵化器的成长环境一定要与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
上海已有的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无一例外都聚集在产业高端和产业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换句话说,孵化器一定长在有着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产业人才、供应链、相关服务资源中,才可能成长出相关类型和产业特征的高质量孵化器。将来,孵化器的形态、场景需要重新定义,各城市孵化器可以沿着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链结点集聚相关的成果、项目和创业企业,无论在研发端还是制造端、市场端集聚,均可以形成孵化器的局部生态。
无论以什么形态集聚在一条产业链中的企业,或者创业者,均应当寻找到产业链主,与之形成紧密的合作,之后才能进入到这一产业链中。进入产业链后,企业或者创业者可以往产业链的上游或者下游延伸,产生自己的孵化价值,并陪伴服务企业成长。按照这个逻辑,每个城市、每个区域都能不断产生高质量孵化器,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培育高质量孵化器,不在于其数量多寡。一家优秀的高质量孵化器,可以链接几十上百家优秀创业企业成为生态伙伴,影响一个产业生态和产业链。比如硅谷的PNP(PlugandPlay,美国硅谷最大规模的孵化器之一)。但若建设了一百个孵化器,每个孵化器均入驻些零散的企业,载体依赖租金生存,不但偏离了建设高质量孵化器的目标宗旨,对城市区域创新型经济发展也效果不大。
以上是最近一年多通过实地考察、载体研究、数据分析和收集整理思考后,为大家提供的一些高质量孵化器建设解决方案,主要针对相关部门和孵化器创始人决策层。在大家仍然习惯于寻找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方式方法的时候,上述三点启示尤为关键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