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每一位家长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想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是,很多家长都在教育上犯了不少错误,导致孩子成长畸形,甚至有些孩子因压力过大的自杀。
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才女武亦姝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答案,她用实际结果,证明了董卿当年说的话实在是太对了!
中国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们用短短是诗句抒发情感,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的语言魅力。为了弘扬传承中国诗词文化,与观众共同欣赏诗词之美,央视在2016年创办了一档节目,名为《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
但要说最让观众震撼的,那绝对是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武亦姝,16岁的她知性优雅,诗词歌赋张口就来,洒脱的气质和满腹学识真正的让观众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
在最终决赛之中,武亦姝以“飞花令”击败了北大博士,夺得冠军的同时也被誉为“国民才女”。
一战成名之后,武亦姝这个名字也受到了不少高校的关注,一向以文学著称的北大,更是直接向武亦姝抛去了宝贵的保送名额。令所有人都非常意外,武亦姝拒绝了北大,节目后更是几乎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等到再次有武亦姝的消息时,那便是两年后的高考,她以613分的高分,考入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可能很多人都对这个新雅书院非常的陌生,认为它会是一个蹭清华热度的普通院校、甚至是野鸡大学。但事实是这是实打实由清华开办的本科院校。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成立于2014年,虽然从名字上看,这所院校应该以文学为主,但实际是文理兼收,并以“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作为办学宗旨,摆脱传统教学方式,小班授课,以此来培养文理兼修、思想开阔的人才。
能够进入清华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武亦姝的目标,因此她才会去选择拒绝北大,走高考统招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考入清华,对于武亦姝来说,新雅学院也是非常适合她的。
有的家长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文学如此突出的同时,还是保持文理兼修,考出613分(上海市高考满分660分)这样的高分。
董卿在节目里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自己的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要为他做榜样,去努力进步,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总结成四个字就是“言传身教”。
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武亦姝的父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言传身教”。
武亦姝的爸爸武雷是一名律师,在律师行业里成绩非常突出,而母亲是老师,这样的家庭配置是非常高的。
但出人意料的是,武亦姝小时候的成绩并不理想,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是有些叛逆调皮。而她的父母面对着这样的情况,不仅没有去指责女儿不认真学习,更没有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去在课下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把孩子逼得压力山大。
无论是律师、还是老师,其实都不算是轻松的职业。老师在下班时需要改作业、做教案。而律师即便是下班时间更为繁忙,需要处理各种案件。
可是为了孩子,两人在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措施,这个措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那便是武亦姝的爸爸武雷在下午4点半之后不用手机,全身心的投入去陪伴女儿,无论是学习还是玩耍,都要陪着。
在武雷看来,真正对孩子的“富养”,不是金钱上的富裕,而是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并且这种陪伴并不是那种坐在一起盯着看,对着孩子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两个孩子一起学习,解答他们的问题。
在爸爸以身作则的示范之下,武亦姝和她的弟弟都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以及自律的学习态度。
有个这样的爸爸,再加上家庭氛围的烘托,武亦姝想不进步都难。在武亦姝进入初中之时,成绩几乎全校垫底,擦边考入的沪上四大初中的“兰生复旦”。
但入学之后没多久,武亦姝就以一个惊人的成长速度,闯入了年级前十名。就连学校老师,也在不断地夸赞武亦姝父母为她营造的学习环境。
在武亦姝的爱好方面,父母也从未干涉过,从小武亦姝喜欢诗词、喜欢书法,因此父母才将女儿往这个方向去培养,只有武亦姝有兴趣,才能去投入的进行学习。
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未来的成长,习惯、三观的塑造,全部与父母密不可分。真正的教育,不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走一条父母期望的路。而是在父母的陪伴之下,选择一条最为适合自己的路。
只有当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出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不是像如今大多家长一样,以工作为由,把孩子丢在个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期待老师去培养孩子成才。
武亦姝在学成之后也是非常的感谢父母,表示是他们教会了自己该怎么样去学习。事实证明,父母的付出是有回报的,相信武亦姝在毕业之后,也能去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资料
16岁一夜爆红成为“国民才女”,击败百人选手夺冠,之后却拒绝保送北大,选择自己高考2024-05-23台海网
教育|“诗词才女”武亦姝被清华高分录取 她的家庭...2019-06-28澎湃新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6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