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是大势所趋
从传媒业界来看,短视频已成为人们媒介使用和信息获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10.6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7.1%。换言之,短视频已经成为了媒介主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几乎没有人能够将自身隔绝于短视频潮流之外。
从学界来看,多模态的媒介使用(multi-modalitymediause)已经成为了传媒研究的焦点之一。从信息模态角度来看,人类过往至今使用的媒介信息形态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儿童和青少年都以使用印刷媒体、文字符号为主。从认知加工角度来看,这种媒介信息形态激发的是文字符号表征能力,比如阅读、写作。如今音视频发展迅猛,在人类信息接触中占比近80%,这种模态激发的是视听觉符号和空间表征能力,比如视觉特效、音效、人物动作等,和文字符号表征系统相比,它能更好促进理解、注意、迁移、创造、动作等高级认知活动。
尽管人们对于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但实际上,很多青少年观看短视频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而并非娱乐,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合理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当作洪水猛兽加以拒斥。在短视频平台上纷繁芜杂的信息洪流之中,也的确有很多优质的合集、栏目和创作者,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有益的知识和内容。例如国际上很受欢迎的TED-Ed栏目,它是TED的儿童版和教育版,专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简短、有趣的动画视频,比如“为什么番茄酱这么难挤?”“动物也会诈骗吗?”“为什么有些人会秃顶?”“你能解开穿越时空的谜题吗?”。这些问题将科学探索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短短几分钟,不仅能提升英语能力,还能拓展知识和视野。而在国内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也能找到涵盖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生物、化学、日常科普等方方面面的合集,这些内容可以充当青少年拓展课外知识的一项来源。此外,随着短视频的广泛流行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学者、教授以及如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发布介绍前沿研究的短视频,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开拓视野、了解新知的宝贵渠道。
在当今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也是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基本前提。目前来看,我国青少年的数字素养,尤其是在数字信息素养、内容创造素养、信息安全素养等方面,还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因此,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当下数字中国时代的顶层战略设计。这一点,在近两年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国家文件中已经被反复提到。在此背景下,学习合理使用短视频媒体也是在现实社会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的必由之路。
玩转短视频
既然短视频也能涨知识、学本领,那么青少年该怎么玩转短视频?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哪些使用建议?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用短视频呢?
我曾经带领团队,做过一系列关于智能媒体和儿童青少年的相关研究,发现了三个关键因素,对青少年合理用手机特别重要:
一是使用目标。主动学习信息获取型的目标会促进认知发展,优于被动观看,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去玩短视频。
二是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模式。传播学界有个专业概念,叫做“父母介入”(parentalmedication),专门探讨的是父母对孩子使用媒体的态度和干预行为,我们的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与孩子积极互动、陪伴型的手机使用不会产生沉迷,但紧张的亲子关系和消极的家庭模式,可能会导致手机依赖和成瘾。因此,家长要积极陪伴孩子玩好短视频。
三是使用时长。我国成年人的日平均手机使用时长已超过6小时,但对青少年而言,每天用2小时是已经是上限,否则容易成瘾。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控制每天玩短视频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有哪些建议?可以分成两个年龄段,一是高中生,也就是高年龄段,我提倡主动建构式的使用,也就是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取向,使短视频“为我所用”,增强自我效能感。短视频平台有很多好的创作者或者是栏目,高年级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观看、学习或者是制作短视频内容,能够提升和拓展自我。比如说b站有个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何同学的视频经常围绕一些前沿的科技和技术进行探讨和科普,这些都是高年级同学了解科技趋势和提升科技素养的好材料,能激发同学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低年级的同学,也就是中小学生,我们提倡亲子联动式使用,在家长引导和陪伴下,让孩子获取有益信息,培养学习型使用的习惯。
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用短视频?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使用目标、内容和时长控制,并进行监督和引导。在目标上,把短视频当作成工具和资料库,查我所需、为我所用。如果孩子们想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节气、地理、化学等,或者是想学习跳绳的正确姿势、种植物的经验,或是想体验自然奇观、风土人情等,家长可以寻找一些优质的短视频栏目或合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填补课内学习没法完全覆盖的领域。
在内容上,可以开启青少年模式。目前各大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能有效限制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内容和时长,比如抖音针对14岁以下的用户,自动进入青少年模式。对14-18岁的实名认证用户,在内容推荐、社交、搜索等方面,提供了更安全的保护,以及更适配的推荐内容,像艺术、科学、学习等,还有大量和青少年生活息息相关的泛知识。
在时长上,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协商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家长可以逐条列出使用的规则、合理的时长和奖惩制度,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公平,也更容易实施。
此外,还可引导孩子的主动建构式使用,带孩子拍短视频,用影像讲故事。学校经常会有一些展示性的作业,比如讲一个故事、做一个实验、就可带孩子来拍短视频。抖音上有位创作者@柒柒的昆虫世界,发布了很多介绍昆虫的视频,非常有新意。这种主动建构式的使用,不仅能让孩子学到很多的视频剪辑技能,培养孩子的数字素养,而且也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也是我国青少年比较短缺的素养。
与其绝对限制,家长不如思考怎么带孩子玩好短视频,这也许更加值得尝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5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