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才初涉卤味江湖的绝味,在竞争激烈的鸭脖市场中并非开路先锋——相较于1997年就已扬帆起航的周黑鸭,绝味足足滞后了八个春秋;面对1993年创立的煌上煌,这一差距更是扩大到了12年之久。
而且,从鸭脖消费领域的市场定位来看,绝味并未如周黑鸭那般走高端路线,反而一度给人质朴、接地气的印象,甚至略带“乡土气息”。
然而,以市场规模、盈利能力等一系列关键指标来衡量,绝味鸭脖无疑稳居鸭脖行业的领军地位,市值巅峰之际更是豪迈地突破了600亿元人民币大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味能够脱颖而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被广泛提及的是对于加盟连锁制度的极致运用。
关于绝味是如何做好加盟连锁的培训资料,充斥着整个餐饮市场;绝味内部的加盟商学院,成了诸多加盟连锁品牌的“顶级商学院”,而绝味自身也非常乐意(被)塑造成“加盟大师”。
但现实有其残酷的一面,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绝味食品的毛利率表现,呈现了一幅令人担忧的趋势图。
从2017年的35.79%,持续下滑至2021年的31.68%,到最近的2022年和2023年,更是降至25.57%和24.77%的低点。一连串的数据不仅揭示了绝味盈利能力的逐步削弱,也反映出其近年来严峻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绝味食品最新半年报数据,截至报告期末,绝味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门店总数为14969家,而2023年底该数据为15950家,这意味着单单今年上半年,绝味的门店数量减少了近1000家。另外,公司近期市值最低点一度跌至70亿元附近。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加盟大师”有点干不动了?
在菁财资本看来,主要原因在于:新鲜卤的价值重构、线下门店的价值被重构、性价比优势被重构、加盟商优势被重构、资本市场优势被重构。
一、新鲜卤的价值重构
百度指数显示,2012—2020年期间,大众对绝味鸭脖、周黑鸭、煌上煌的关注热度非常高。但自2020年后,相关搜索指数明显下降,换言之,消费者对于这些卤味巨头的关注度正在下降。
什么原因?我们认为2020年的疫情,是消费偏好转折的关键节点。
从卤制品消费动机来看,冲动型的消费居多,且以下午5-9点的下班时间为高峰消费时段,因此产品的即食性、可见性、可触达性对销售额具有较大影响。而疫情的发生,减少了人们外出社交的空间和时间,卤味这些“零食”消费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那么,为何疫情阴霾散去后,情况仍未见好转?
一方面,疫情深刻重塑了人们的消费观念。随着健康饮食风潮的兴起,大众对于高盐、高油、高糖食品的偏好明显减弱。而鸭脖因其特有的风味与制作工艺,往往含有相对较高的盐分与脂肪,这促使部分消费者转而寻找更健康的替代品。
另一方面,卤味熟食的保质期相对较短,对保鲜条件有着严格要求。在销售过程中,部分未能及时售出的卤味,可能会被不良加盟商以再加工或篡改保质期的手段继续出售,这无疑埋下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对各大卤味品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困境。`
此外,疫情期间,“预制菜”与“快手菜”等新兴概念的迅速崛起与广泛渗透,进一步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偏好。相较于短保的冷卤制品,在味道、品质上都有所升级的新型包装卤制品,以其更长的保质期和更便捷的携带属性,赢得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二、线下门店的价值被重构
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电商行业迎来了加速渗透的新阶段,其中直播电商与即时零售等新兴模式,对网上零售的拉动效应尤为显著。
据统计,2023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攀升至13.02万亿元,同比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较上一年度提升了0.4个百分点。
如今,只需轻点外卖平台,各式各样的当地卤味店便映入眼帘,无论是冷卤还是热卤,供消费者随心挑选。而且,在“万物皆可卤”的行业趋势下,卤味市场出现了品类更多样、价格更亲民的新兴零食品牌。
于是,绝味密集的线下门店所提供的及时性价值被削弱。而其线上业务的表现,一直较为平平。
2022年,绝味的线上营收占比仅为2.02%。随着线下消费场景的恢复,2023年线上渠道的销售占比更是下滑至1.48%,且线上业务的毛利率相较于线下业务仍显偏低。
相比之下,周黑鸭在电商领域的布局显得更为积极。2022年,周黑鸭的互联网O&O业务(即线上业务及自营外卖业务)收益占全年收益的32.3%。
至2023年底,周黑鸭的线上业务(涵盖传统电商平台、社区生鲜平台及直播等新兴电商渠道)收入,已占总营收的14.4%,展现了其在电商领域的强劲竞争力。
三、性价比优势被重构
长期以来,绝味以出众的性价比,在市场中树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其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周黑鸭等竞争对手。
然而近年来,绝味却屡次因提价事件,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年轻人为何不再热衷于食用鸭脖”的话题,一度登上了热搜榜。诚然,在市场中涨价的并非绝味一家,但它的涨价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尤为深刻。
过去一年多来,消费者的支出意愿明显下滑,特别是对非必需品的消费,这对卤味等休闲食品企业造成了不小冲击。与此同时,那些量贩零食店,凭借价格亲民、零食种类繁多且上新迅速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这无疑对绝味等同类企业构成了严峻挑战。
那么,为何绝味在面临销售额下滑的压力下,仍选择提价呢?
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一方面,行业上游供应链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直接影响了成本结构。另一方面,公司自上市以来,面临着合规成本和营销成本显著增加的压力,同时承受着巨大的折旧摊销压力。
从IPO至今,公司固定资产规模已从大约10亿元,增长至近27亿元,每年的固定资产摊销预计高达1.6亿—1.8亿元。更为严峻的是,绝味整体产能利用率并不理想,这无疑进一步加剧其成本压力。
四、加盟商优势被重构
正如前文所言,绝味的成功离不开对加盟连锁制度的极致发挥。在绝味目前的连锁体系里,99%的门店为加盟门店,对应着3000多名加盟商,其中近半数与绝味合作超过了10年。
时过境迁,如今的绝味或许正面临着“加盟模式”带来的反噬效应。
自2021年前后,加盟连锁模式逐渐成为餐饮行业的新风尚,喜茶、海底捞等餐饮界顶尖品牌也纷纷涉足,这使品牌方对优质加盟商的争夺变得异常激烈。
在此背景下,绝味想要吸引更多优质加盟商的难度显著增大,甚至出现原有加盟商被新锐餐饮品牌所吸引,将精力分散至其他加盟项目上的情况。
此外,加盟模式存在一个固有弊端——当连锁品牌进入势能减弱和业绩下滑的周期时,总部的管理压力会急剧上升。这是因为加盟商的行为可能变得不再顺从和规范,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会随之频发。
近年来,绝味频陷食品安全风波,门店服务态度也饱受诟病,诸如“询问价格遭冷遇,全程黑脸对待”“预订单无货却不予沟通,致使顾客徒劳往返”“强制消费,多称重量”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体验。
五、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丧失
早在2013年,绝味就把部分精力放在了对外投资上,积极向产业链上游拓展,战略入股了大型养鸭企业,以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与可靠。次年,网聚资本应运而生,成为绝味食品在“布局餐饮产业链”道路上的排头兵。
2017年,身处消费赛道,又是做加盟连锁业务的绝味,非常“幸运”地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凭借这一“杠杆效应”,绝味迅速加快其投资步伐,携手饿了么、番茄资本、洽洽食品等多家知名企业,共同设立了多个投资基金,以进一步拓宽业务版图。
此后,创始人戴文军更是公开表态,要整合国内优秀的餐饮和食品连锁企业,分享餐饮消费升级红利,加快建立美食生态圈。
2021年年底,绝味食品高层换届,原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彭刚毅等离职,高远成为新任董事会秘书,王志华成为财务总监。
二人的背景经历都很不错,其中的共同点是从绝味直投公司“网聚资本”提拔起来的高管。市场一度戏称,绝味的主业不是卖鸭脖或者做加盟,而是做投资。
根据2024年一季报,绝味最新长期股权投资24.94亿,其他权益工具投资1.72亿,对外投资规模巨大,同样饱受争议。2019—2023年,绝味投资收益分别为0.49亿、-1.01亿、2.24亿、-0.94亿、-1.16亿,除了个别被投企业亮点突出之外,大多数被投企业深陷亏损泥沼。
根据绝味已披露的资料和公开报道综合分析,公司不仅原定的财务收益目标未能如期达成,整个规划中的产业协同效应也似乎并未显现。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最近四年间,绝味频繁受到证监会的监管措施,涉及人员从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到董事长本人,这无疑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当前,绝味在对外投资领域,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究其根源,在于绝味原本寄望于两大时代贝塔红利——中国餐饮连锁率的持续提升、资本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但是,这些预期似乎并未得到很好的兑现。
此外,绝味持续进行的大额分红和减持等资本运作行为,引发了投资人的深切担忧,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更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笔者简介
葛贤通(Ksir):企业资本战略顾问、CFO、全网10W+粉丝财经博主;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律师职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财会、法律及管理复合背景;10年以上金融职场和创业经历;做过卖方,也做过买方,进过万人大央企打工,也带领过几人小公司创业
★作为一家研究驱动的咨询式精品投行,菁财资本主要为大消费成长期优秀创业公司提供高品质常年资本顾问类咨询服务。秉承“以行业最顶级的服务,服务行业最优秀的创业者”的理念,凭借对行业现状和前景的独特理解、强大的研究咨询定价能力、精细化的服务管控力以及优良的品牌信誉度,已服务众多优秀创业公司。